文章内容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建筑通讯》

筑“鹏城云脑”续深圳华章

—— —局深圳鹏城云脑 II 项目施工纪实

2020-10-19    


■文/闻江 赵安明

“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 听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鹏城云脑Ⅱ项目经理杜箐华备受鼓舞。

鹏城云脑, 不是一台普通的云脑, 而是有1000P (每秒百亿亿次)AI 算力的大科学装置, 将挑战如今世界最强大的AI计算机, 堪称国之重器。作为国家科研类新基建工程、鹏城国家实验室核心项目,该项目将推进我国自主核心技术的发展, 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面对这一深圳特区建设40周年的献礼工程, 中建二局三公司建设者深知肩上重大责任。目前, 项目实验室设备进入试运营阶段, 为鹏城云脑Ⅱ的正式运行做着最后冲刺。

方寸之间 “大会战”AI之家更精细

  鹏城云脑, 顾名思义, 是城市的 “智慧大脑” 。这一 “智慧大脑” 的家,为3栋装配式建筑, 建筑面积约6600 平方米。面积不大, 但要在90天内优质快速建成,也是不小的考验。

作为装配式集装箱构造, 项目需先安装90个钢板预埋件, 每个重量接近300公斤。这些 “大家伙” 不仅要1天之内全部安装并浇筑混凝土, 且每个之间高低差不超3毫米,3 根头发丝的精细度对工艺要求极高, 面对近乎苛刻的工期, 项目青年突击队进行头脑风暴, 好不容易形成的预留切割打磨方案, 却在样板试验中 “败下阵来” 。

项目又抓紧时间, 集合了经验丰富的现场工友一同出谋划策, 终于有了意外之喜—— —先调整四个角, 把角对平。这个思路启发了大家, 经过进一步完善, 最终决定在支撑脚架顶端添加废钢筋头制作的角钢, 角钢就像一个调节高低的支撑点, 用标尺对照焊接, 以平面取代脚架的点支撑, 进一步完善切割失误导致的高低差。

方案搞定,项目立马开始施工。虽然只有1天时间, 但项目确保每一道工序都是细之又细, 单个预埋件安装,就需历经22次测量, 这一天,测量员们扛着仪器, 来回奔波,足足走了5万多步……正是基于 “地基” 的精细打造,110个箱体得以一次吊装完成。

  但接下来,更大的挑战来临。由于工期紧张, 需要防水、 幕墙、 室内公共区域精装等22家工种同步作业, 如何做到各尽其职?网格化管理成为关键。35名管理人员, 白天蹲现场分区管理, 晚上协调每一道工序的进入时间, 时间精确到每一分钟, 对讲机实时交代进程; 13名安全员分散其中, 严防违规作业。

14 级台风“大考验”守护最强“云脑”

  作为数据中心, 保障好设备的安全尤其重要。为了能抗击14级台风,鹏城云脑Ⅱ项目采用了4000多根钢构龙骨做支撑。相比常规幕墙的龙骨,这里要大出2到3倍,单个重达150公斤以上。

“经历过60多个工程, 这么大的龙骨支撑, 不多见。 ” 项目幕墙经理张耀增感慨道。为了完成这样的工艺, 项目启用了5台汽车吊、 28台曲臂车,一时间,狭窄的场地被挤得满满当当。吊装的关键在于定位精准, 特别是300根5米长的横向悬空挑梁安装,需要完成900次定位。“项目用了一周时间去测量,虽然‘奢侈’ ,但只要万无一失,就值得。”张耀增介绍道。

此外, 为保证进度,项目龙骨安装与钢结构安装同时在一个作业面上展开。 那么如何更好保证安全?在经过和双方的沟通后, 项目设立了4名专职司索工指挥作业,确保吊臂避免相撞。 双方经过一天磨合, 配合就非常默契, 往往钢结构安装刚刚完成,龙骨安装也随之吊装完成, 双方的默契配合大大提升了施工进度。

项目的最后一道工序———幕墙安装, 也在集聚建设者的智慧与匠心。它采用了四道幕墙安装, 每一道都有独特功能: 遮挡、支撑结构、 装饰以及加固。最难的要属第二道玻璃面板吊装, 500块玻璃面板每块都重达160公斤,达到了高3.5米, 宽1.1米, 面积很大。安装时需采用电动吸盘吸在玻璃上, 吊车配合吊装才行。

深圳的9月, 酷暑与暴雨交织。这时艳阳高照,那时暴雨倾盆而下。 “常常是被浇个正着, 但只要条件允许, 我们的安装就不会停。 ” 从9 月17日进场, 短短9天, 他们完成了超量的安装、 焊接任务, 按时完成工期节点。

建证深圳四十载 匠心孕育新传奇

  鹏城云脑Ⅱ项目, 仅仅是中建二局参与深圳建设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作为首家参与深圳建设的外地国有大型建筑企业, 中建二局扎根深圳近四十载, 用一座座地标“建” 证了深圳的蜕变。

23层75米高的翠竹楼工期仅有18 个月, 在那个年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中建二局想到了将液压滑模工艺应用于民用住宅楼施工中, 建筑速度大幅提升。1987年, 国内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开建,作为土建工程的建设者, 中建二局在这里当起了“学徒” 。如今, 当年的学徒也已成为了中国核电建设的主力军, 参与全国在施一半以上的核电站建设,参与我国在建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 核电站两座。90年代,在时为亚洲第一高———384米的地王大厦建设中, 中建二局更是以最快两天半一层的速度刷新了 “深圳速度” 。

创新,同样是深圳的代名词。深圳先后孵化了华为、 腾讯、 大疆等明星企业,中建二局也因时而动, 先后为腾讯在深圳建起了两座独立的办公大厦, 位于南山区的腾讯滨海大厦,相当于一座垂直城市,由两栋塔楼和三道连廊组成,寓意 “互联互通” 。项目采用液压同步整体提升的技术一举创下单体房建提升钢结构连廊重量的全国之最。

“争分夺秒。 ” 这是项目建设者们共同的信念, 也是中建二局响应国家战略,参与建设深圳的决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 ” 如今, 中建二局以深圳为核心,致力于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千亿级” 核心区域。深圳, 承载着包括中建二局在内的无数锐意进取的梦想,让敢闯敢拼的改革之路, 奋进之路, 在这里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