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22日上午10点,我院院前急救中心接到求助电话,攸县有两名中毒患者病情危重,需要立即转院治疗。在接到救援电话后,院前急救中心主任宾日虹马上派出两组专业救援队伍与两辆移动ICU救护车,立即前往攸县接诊这两位重症患者。
两台“移动ICU”救护车仅用一个小时就抵达了百公里外的攸县。医护人员立即与当地医院进行交接。两位病人病情十分危重,救援小组决定马上转运,时间紧迫,刻不容缓。转运途中,在救护车上给患者完成血气分析,并将结果告知我院急诊科。救援团队在救护车上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积极处理,让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基本稳定状态。救护车安全抵达我院急诊科后,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早已做好相应准备,患者直接进入急诊ICU。目前,患者已经脱离生命危险,生命体征平稳。
“危重病人在送医或转院过程中,运送是最薄弱的环节。”院前急救中心主任宾日虹介绍,相较于常见的救护车,“移动ICU”是一辆集全智能移动重症监护、胸痛快速诊断、急诊抢救、灾害应急救援、航空转运对接、空地一体化救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护车,相当于一台移动的ICU病床。一旦遇到重大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和急危重病人,急救可以延伸到现场,医护人员能第一时间在“移动ICU”上对病人实施多种急救措施,并通过远程传输将患者各类数据传回医院。医院的医生能实时掌握尚在转运途中的患者病情及到院时间,形成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无缝对接,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时间,为患者的安全多上了一道“保险”。此外,“移动ICU”救护车还能使急危重症患者在各级医院之间实现无缝对接转运,进一步缩短救治时间,提升救治能力。
2015年,我院引进株洲市第一台“移动ICU”,平均每周都有2-3名危重症患者需要用到“移动ICU”。“移动ICU”车内配有澳大利亚进口的瑞思迈转运呼吸机,可为成人及儿童患者提供有创及无创呼吸支持;配有美国进口的便携式心电图机,心电图可实时传送至院内服务器终端;同时车内还配有血气分析仪、可视喉镜、心电监护仪、微量注射泵以及氧气、常规急救药品等。地面“移动ICU”的建立,为急危重病人的急救转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六年时间里,我院前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根据自己丰富的接诊经验,用自己的智慧动手改造出了这两辆更加适实际接诊需求的“移动ICU”救护车,也让它真正成为了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之舟”。
呼救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近年来,我院院前急救中心(120)通过织密服务网络、构筑联动协作机制、强化能力建设等举措,努力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能力,通过开通急危急重症患者绿色救治通道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切实保证了院前急救服务的快速与高效。
(宋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