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株洲市中心医院 - 《株洲市中心医院》

无影灯下的“小儿护卫队”

2020-07-31     浏览(87)     (0)

麻醉医生为小患儿进行气管插管手术,包括为刚出生5小时的宝宝和一岁多嘴被“封”的孩子提供细致、专研的麻醉服务。他们克服困难,为宝宝们带来了最优的麻醉服务。

图为麻醉医生正在为小患儿气管插管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送到人间的天使宝贝,有时候上帝不小心打了个盹,天使宝宝不得不因为病痛或受伤而来到医院,在无影灯下有这么一支小儿护卫队,守护着他们。

为刚出生5小时的宝宝麻醉

2020 年 6 月 16 日夜里,麻醉科值班手机的铃声突然响起,手术室里的气氛突然凝重,这里将迎来最小的手术患者--一个刚出生 5 小时宝宝因为脐膨出需要紧急手术,而手术必须在麻醉下施行,刚离开母体去适应外界环境的新生儿是一个发育尚未完善的独立个体,新生儿手术的麻醉管理对麻醉医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当天值夜班的恰巧是小儿麻醉组的徐芳华主治医师,他在电话里详细询问了患儿的情况,根据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制定了详细的麻醉计划。新生儿相对成人,更容易引起热量丧失,同时体温调节机制发育不成熟,体温容易受到环境温度影响。思考着如何做好体温保护,徐芳华首先想到了产科手术间里的新生儿复温台,和手术室当日值班的负责人商量后,手术室护士霍玲玲推来了新生儿复温台,在手术间大家一齐为配合好手术灯摆放合适的位置,连接电源调试好温度和模式,等待小宝宝的到来。

集万千目光于一身的宝贝终于在新生儿科主任护送下来到了手术室,霍玲玲细心地为他头部裹上了石膏棉,防止强光刺激也能保护体温。为了精准用药,徐芳华都细致的用 1ml 注射器将静脉药品稀释,准备好麻醉用器具、输液泵,以及新生儿科主任带来专用于新生儿的通气面罩、氧饱和度探头等,麻醉开始了。我们选择在吸入麻醉药与静脉麻醉药复合应用下建立人工气道,新生儿头大、颈短、舌体大,使得面罩通气和气管插管通常比较困难,当徐芳华轻柔的将气管导管成功置入后,大家松了一口气,手术顺利完成,经过新生儿科术后的细心治疗和护理,患儿最终康复出院。

为一岁多嘴被“封”的孩子插管

2020年7月5日,麻醉科总住院医师易虎主治医师接到急会诊电话,被告知有一个 1 岁 10 个月颌面部外伤需急诊手术治疗的小患者,因为受因金属插头扎入上下颌骨及牙槽骨质间,无法张开口腔,需要麻醉科参与术前评估。易虎查看过病人后回到手术间,和当夜值班的医生、小儿麻醉专科组组员、手术医生一起商议拟定实施的麻醉方案和风险预案。

疼痛和恐惧、躁动都可能让患儿损伤加重,贸然拔除插头出血可能会倒流进口阻塞呼吸,所以我们还是认为全身麻醉下实施手术是必要的。可是,常规的经口腔置入气管导管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案,在这个孩子身上显然是不成立的,我们只能使用纤支镜下经鼻腔的气管插管。纤支镜是否能通过这么小的管道?口腔内是否有损伤?是否能一次就成功的建立气道让我们有些忐忑,我们决定保留患儿的自主呼吸给安全多一分保障,但是如何既让患儿舒适又能保留他的呼吸呢?用药的时机、剂量都需要我们细致的设计。最后的一份生命保障,就是耳鼻喉医生的保驾护航—紧急切管切开保证呼吸,当然,这是我们大家都不太希望发生的事情。小患儿在父母的怀中建立好静脉通路,镇静药物缓慢的滴入静脉中,哭闹的患儿慢慢安静了下来,由母亲穿着参观衣将宝贝抱入手术间,直到患儿睡着才离开。手术间里有条不紊的按照计划进行着,当气管导管成功置入,患儿安静、监护仪的生命体征也很平稳,手术顺利进行!患者术后第二天就出院回家了。

后记其实,像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每一次,我们麻醉医生细致、专研,总能克服一切困难,给我们可爱的宝宝们带来了最优的麻醉服务。随着医院的发展,株洲市中心医院麻醉逐渐成立并完善专科麻醉小组,创伤急救组、小儿麻醉组、气道管理组在以上的病例中,发挥着各自的专长,为每一个宝贝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刘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