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渊广场
自南大门进入校园,行过柏油路,再过一座长桥,便是那人头涌动的子渊广场。
子渊之名取自孔子那位“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巷也不改其乐的弟子颜回。如果说孔子作为万世师表,培养万千桃李芬芳,那颜回便应该是为人弟子的典范,“勤慎诚恕,博雅精进”,以松柏之志经霜弥茂。
作为校园的中心建筑之一,子渊广场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宽广大气,周围的建筑群宛如参差堆叠的书本,高低错落,廊桥缦回,包围着中心的子渊广场,使浓郁的现代气息与古典木制建筑的精巧相互契合、相得益彰。
求学的青年从全国各地涌来,一张张写满期待与紧张的青涩面孔如涨落的浪潮般涌入又退去,而子渊广场便是那一片海,宁静又广阔,以包容的胸怀接纳无数个憧憬着未来的“子渊”。
雅典群像
绿荫掩蹊,几位雅典学院的哲人于小径处休憩,或凝眉沉思,或以手指物。若人类的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纵横古今,这几位先贤的思想结晶都可称得上是大浪淘沙后最为璀璨的瑰宝。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探求真理的无尽道路上,他们以思考为剑,披荆斩棘的形象以雕像的形式被永远定格在这里。
拉马丁说,“人凭借思考而能变成神。”如此想来,我们所要向这些哲人们学习的,也正是这永不停歇的思考。大学是一个让人不断精进的地方,让思想自由飞翔的地方。在这里,需要感到畏惧的并不是与众不同的思想,而是停止思考,把思想禁锢在井底。你我即使光芒微小,也能化作在黑暗里逆流泅泳的光点,与那无数的微光交织碰撞,最终汇成一注洪流。
沈钧儒像
穿梭于依托园林所建成的恕园,难免在亭台楼阁间迷失了方向,倘若有幸,那你在抬眸时会遇见一位老者的塑像,他的目光如炬,又略显沉思,他的胡子下垂,带有长者气质,他的身板并不高,但沉稳而刚毅。杭师大法学院正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位老者便是沈钧儒先生。
杭师大的法学院是浙江省最早开展法学教育的学院之一,其一直秉承着沈钧儒先生“刚正、求实、剥削、笃行”的精神,在法律学科研究上不断探索,不断发展,走出了刘恩、余寅同等优秀校友,在法律界有一定建树。因此,沈钧儒先生的塑像无可避免的成为了法学院的标志之一。
沈老的塑像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伫立在沈钧儒法学院的大楼前,那并不高的身板,扛起的是一座新中国的法律大山。他引导着一代又一代法学人牢记初心,踏在前辈开辟的路上,继续披荆斩棘。
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徘徊在师大校园里,于僻静处侧耳倾听,仿佛能听见从漫长历史那一头传来的絮语,而我们站在时光的这一头,脚下是望不见尽头的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