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陕西理工大学 - 《陕西理工大学报》

不如孤独

作者:文学院广电1901 刘天星    
2020-09-30     浏览(147)     (0)

文章描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孤独的感受,强调了孤独对思想的保护作用,并引用李健的例子说明孤独并不等同于孤立,而是对世界的一种无声抵抗。作者认为,孤独是防止思想溃烂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应该选择孤独,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5G 时代的信号“占领”了地球之后,眼睛就已经跟不上这个世界了。一串串讯息从屏幕中涌出,一条条新闻挤着上热搜,一系列话题穿梭在这个世界。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成为自己的孤岛,而是被迫与世界相连。

我想问:这样的生活,你喜欢孤独吗?我想,大部分人会立即回答:不。在大数据的时代,人们的确更容易找到趣味相投的同伴,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圈子。孤独也不会因为山高水长而产生,无需鱼传尺素,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连接世界。有人喜欢热闹,我却偏爱孤独,与其在大环境下合唱,不如唱自己的独奏。

其实“孤独”这词被人们贬低了,因为它一直被看做茕茕独立、形影单吊的同类。人们不愿将孤独作为自己的标签,忽视了孤独的美丽。马尔克斯把孤独看做人生的宿命,林语堂将孤独看成脱离环境的无奈,我认为这些都还不足让我偏爱。我理想的孤独,是一种主动远离喧嚣的明智。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觉?在浏览热点新闻时,在评论区总是有两派人针锋相对的争论。记得前些日子,一则新闻被送上了热搜:一位的官员的儿子戴了价值不菲的领带。评论区一开始表示反对,当理解的声音出现的时候,风向标又发生了改变,反对的人又学会理解了。我当时感到费解:难道因为声音的大小,价值观也要改变了吗?这也许就是这个世界的缩影,认同感比价值观更重要,外界声音比内心独白来的更响。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有思想的稻草。原本每个人的有想法是自己的权利,发表言论也无可非议,但改变自己的立场,也就失去了思想的意义。所以,孤独其实也是对世界的一种无声抵抗。

孤独却是防止我们思想溃烂的最后一道防线。关闭朋友圈,却能打开生活的大门;卸载浏览器,才能真正看清这个世界。当你选择孤独,也就选择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歌手李健曾自嘲道:“我手机没有微信,但人比较有威信”。不仅如此,李健的微博也都是关于音乐的内容。舞台上的他,用一把吉他,一段浅浅的吟唱,征服了观众。私下里,他用最简单、最朴素的方式书写着生活的篇章。“我的生活就是创作,读书,唱歌。”相较于其他歌手不断参加商演,加盟综艺,李健始终拒绝歌手之外的身份。他是孤独的歌手,也是纯粹的歌手。

在每分每秒滑向死亡的旅途中,我们离孤独的距离越来越近。不管是命运也好,选择也罢,孤独总会在人生的某一个路口等待,何不安心地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