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陕西理工大学 - 《陕西理工大学报》

廿载初心长坚守 创新绿色促发展

——访汉江水源保护与陕南绿色高质量发展创新团队

2020-09-30     浏览(158)     (0)

本文介绍了汉江水源保护与陕南绿色高质量发展创新团队,该团队成功入选为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团队注重以人才为根本,通过项目纽带增强团队凝聚力,注重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促进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团队出版了许多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和被政府采纳的研究报告。 摘要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生僻的词汇。



 

    在一个桂花飘香的秋日午后,我们走进经法学院办公室,对汉江水源保护与陕南绿色高质量发展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唐萍萍博士和团队首席专家胡仪元教授进行采访。该团队成功入选为2020年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们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潜心科研的精神,让我们敬佩至深。

在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汉江水源保护与陕南绿色高质量发展创新团队团队着眼于生态环境保护,重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讲话精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秦岭和汉江水源保护,推动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学专业和学科建设。团队首席专家、经济与法学学院院长胡仪元教授自豪地介绍到,团队在20年前经过跟踪调查和趋势分析,结合区域资源优势才确立了绿色发展这一研究方向。汉中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两个调水工程的水源地,肩负着长效持续供水的职责,这个团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保护秦岭祖脉,巩固国家生态屏障,也守护了汉水源头,确保长效持续供水,在一定程度上巩固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难题,支撑一流专业和一流学科建设。团队将生态补偿作为抓手,强调从外部进行资本注入,使当地企业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我保护与发展能力,不断促进陕南形成绿色发展的新态势,持续提高人民收入,推进共享式、创新型发展,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互进的协同发展模式。

通过两位老师的介绍,团队最大的创新在于以项目为纽带,在共同研究、团结协作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创新是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上,对现有的选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对已有的结论进行辩证补充,是一个扬弃过程。团队注重以人才为根本,团队骨干具有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实力和能力,在带领团队上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形成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促进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当然,这个团队也是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逐步成长起来的,研究期间遇到了经费保障和人员稳定性问题。但成员们无畏困难,齐心协力争取项目以补充经费,通过稳定核心成员来确保研究的持续,以老带新、以老育新,形成团队人才培养的4级梯次机制。最终在极大压力和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团队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己任,让研究充满前瞻性和实际应用价值。这些年,团队出版了许多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被政府采纳了20多份研究报告,谈到这方面的经验,唐萍萍老师显得格外自信:“研究选题要高度对接国家战略需要,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亟需的问题,这样做出来的科研成果才能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既能顶天又能立地。”

胡仪元教授在讲述团队经验的同时,也对学校科研工作提出几点建议:希望持续加大对团队建设的经费支持力度,不断改善办公环境和办公设施;强化对年轻学术骨干的培养,为其配备必要的指导教师,增加外出学习和学术交流的机会。通过多方面的改变提升,力争将研究团队打造成研究实力较强、管理运行高效、成果质量较高的汉江水源保护与陕南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先行者和政府决策建言者。

科技处郑宽明处长在团队建设任务专家论证会上表示,这是我校获批的第一个教育厅青年创新团队,学校将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

副校长程琳杰也表示,学校将加大对团队建设的支持力度,全力推动团队建设工作,把团队打造成人才聚集、成果丰富、特色鲜明的地方发展智库,对全校创新团队建设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随着“两山论”的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党的长期实践与思考中,生态文明建设正引领中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在采访的最后,唐萍萍老师倡议新时代的大学生做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学习者、践行者和宣传者,也希望把这支年轻的研究团队打造成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青年创新团队,为陕西高校“四个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学生记者  张新雨 孙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