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位身着黑色连衣裙的老师利落大气地走进了办公室。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映射在她干净的皮肤上。一言一行,端庄典雅。一颦一笑,自然舒展。当她坐下来和我们交谈时,热情的语言,明亮的语调,一时竟让我心神恍惚,怎么和资料中显示的年龄对不上——这真的是那个已经50岁的王晓翌教授吗?知命之年的她活出了而立之年的气势,丝毫不见老态和疲惫,越活越年轻,越活越洒脱,连眼角的小细纹都写满了经历和自信。
不期而遇 执着杏坛
春风化雨三十载,情洒教坛终不悔。从初出茅庐时意气风发,满腔热血,到现在轻车熟路却精益求精。她把青春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神圣的教育事业,她始终不忘做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岗位上恪尽职守、孜孜不倦。
说起当初与文理学前教育这份工作的结缘,王晓翌老师说,其实是“恰巧”。当初填报志愿时,她的第一志愿是法律。恰巧因为分数高被陕师大提前录取,恰巧因为分配工作时被幼师选中。但是她没有想到,这种恰巧仿若是冥冥之中对自己最好的安排,包含了那么多的幸运,让她在一走上讲台后,就深陷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
从92年毕业到幼师,从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到学前教育的第一位教授,王晓翌始终坚持在教育第一线。特别是系主任那节奏紧张又收获满满的三年。这三年不仅奠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师范系的发展,扩大了学校在全省的影响力,同时也激发了她自身的潜能。正值学前并入师范学院时期,王晓翌老师教学搞科研两手抓,多少个日日夜夜,默默耕耘。她承担学前教育本科及专科四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研读教材、搜集相关资料亲历亲为,认真撰写教案、建设特色课程网站。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全面而又有侧重地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采取做游戏、朗读儿歌的方式,使枯燥晦涩的专业课内容变得生动不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017年,时值申请硕士学位点的关键时期,王老师牺牲了整个暑假时间加班加点工作,不仅如此,有时还要忙到凌晨四点。她说:
“申请硕士点是学校发展的关键点,也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契机,我愿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无怨无悔”。也是那两年王老师的颈椎病越发严重了,症状重时,两节突出的颈椎导致她凌晨五点忽然头晕眼花。时时惦记学校工作的她突然意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因为我经历过幼师的辉煌时期,因此对幼师的发展充满信心,我想把学前搞得更加精神。”采访中王晓翌老师一再说。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学校工作的这些年,留下了她努力的足迹。为了达到师范认证指标里繁杂的指标,她逐条地学习研究,把指标的考核要义弄通学透,然后逐一击破。面对师生比例、硕博比例不均、幼师老龄化程度严重的客观情况,她鼓励和建议学院采取以老带新,传帮带的方式,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针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她建议、策划和组织了多次教学方面的改革、教法课教学改革、聘请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来校任教、举办举幼儿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力争让学前教育专业从一二级迈向卓越级别。
润物无声 风化于成
三尺讲台,一颗爱心,这是王晓翌老师从教28年的真实写照,更是她的执着追求。令王晓翌最骄傲的是,她所带的第一批学生中涌现出多个师德标兵、优秀园长、先进教师、优秀党员,几乎都是幼儿教育的中坚力量。
早在二十多年前,23岁的王老师的整个青春和满腔热血已经与学生碰撞出了心灵之火。那时幼师专业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不能出校,所以王老师的生活就和学生不分你我地“绑定”了。作为一名刚入职就承担班主任工作的年轻教师,王晓翌老师希望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和谐、平等,如同姐妹一样的师生关系。一有比赛备战经常和学生同吃同住。几十年过去了,王晓翌老师在宿舍里和学生们为了一个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的讨论氛围如同昨天。
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似乎所有话题学生都愿意与她分享,而王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聆听所有声音。有一段时期,作为她科研助理学生的刘子悦因失恋走入了人生低谷期,王老师的“解忧杂货店”又“开张”了,她鼓励刘子悦跳出失恋的阴影迎接更好的自己。奋发图强地她顺利地拿到了为数不多的国家奖学金。
“王老师是我的老师、朋友,也是我的姐姐,是她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才让我走出阴霾。”刘子悦说。
她是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爱心女神”。每个班级都可能有同学因为人生阅历和原生家庭而处于生活、学习低迷的状态。这些同学无法做到知行合一,内心彷徨却不知道如何面对。她认为这样的学生内心是十分渴求帮助的,她一次次地与他们深谈,走进他们的内心,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导提升学生的整体状态,在她看来这就是教师工作最有意义的时刻之一。帮助贫困生郭增利同学的父亲找到工作,解决了家庭无经济收入的困境,让其专心学习,最后郭增利被西安市优秀幼儿园录用;单亲家庭的学生穆尧渴望接受更高的教育,而母亲则希望她毕业之后直接工作。她在上学和工作之间茫然自失,举棋不定。为此,王晓翌老师多次以不同的形式帮助穆尧,耐心地分析她学习和生活中的苦难,帮助她树立自信、勇敢追梦,并说服其母亲尊重孩子想继续深造的愿望,穆尧在王老师的影响下从幼师走到广西师范读完本科,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陕西师范大学录取,攻读研究生。这种正面影响学生人生选择的成就感和喜悦是无与伦比的,是任何获奖、发表论文都无法比拟的。她相信这位昔日的学生也很快将收获教书育人、润物无声的喜悦和幸福。“有困难找晓翌,没有领导架子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些“标签”已经牢牢地印在了她的身上。
她是带给学生无限温暖的“童心小分队”领头人。在王老师的带领下义务为幼儿园演出,培养了学生职业的认同感,增强了对幼儿的仁爱之心。她要求学生”把人字写端正”,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先导,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要会带着孩子做游戏,还要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读懂孩子的需要,做到因材施教。王老师亲自指导三十余名公费师范生,引领他们走进幼师的殿堂,以博大的教育情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传承“老幼师”特色,各届学生将这种情怀带到幼儿园,让这种爱心绵延相传。
王晓翌老师的爱心就像一把把火点燃了学生追求卓越的火种,她不断在奉献中燃烧自己,同时又在燃烧中照亮他人。
迎难而上 厚积薄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晓翌老师说:
“做教师学术很重要,必需要提高教学层次。”虽然学术之路并不平坦,但她骨子里的“韧性”一直激励着自己不断前行。
一张张往返于北京和西安的火车票,承载了王晓翌老师多少的思念与牵挂。火车票的这头涌动着搞学术的热情,那头燃烧着沉甸甸的母爱。穿过白天与黑夜,200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是王晓翌作为老师,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作为母亲,照顾孩子难度系数最高的一年。她一直期盼着能跟随一位全国儿童文学最专业的导师学习,为了这一天,她一直在做准备。终于,北京师范大学有了招生名额,但她的儿子也正处于初二的关键时期。王老师在去与不去之间反复纠结。
《简爱》里的一句话向她指明了未来的方向,“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她毅然决然地前往北京搞学术,并委托学院的老师帮忙接送孩子上学。周内,她白天上课,晚上写论文,别人邀请她去北京城里走一走,她便委婉拒绝。因为访学付出的代价太大,时间经不起浪费,她要求自己在这一年时间里必须有所收获。周末,最早的一列开往西安的火车一定有王老师的身影,她每周都要回来看一次孩子、为儿子做一顿可口的饭。“那一年,把钱都给了铁路。”王老师开玩笑地说。有时面临论文不顺利,孩子青春期叛逆等特别难的情况,她也会偷偷地掉眼泪。但生性坚强的她从不选择逃避,找出困难的原因并思考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一年,王老师学习、生活“两手抓”、课题、论文“双丰收”。她一年之内发表了九篇论文,其中三篇属于核心论文,了解到了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以科研带动教学在工作中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秉承教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的原则。多年来,她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12篇,主持完成省级课题五项,厅级课题一项,横向课题两项。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一部。她组建的儿童文学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成为陕西省具有特色的科研团队,以突破国家级课题为抓手,为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用心规划。
岁月流逝,流走的是光阴的故事,留下的是她坚守为师的初心,耕耘自己的学识,因材施教,勤勤恳恳。
“幼师是我的‘娘家’,为了幼师的发展,我还想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