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西大同大学 - 《山西大同大学报》

我在大同读师专

郭宏旺

2020-10-08     (0)


近十年来的古城大同,变化太大,也变化的极快,而且还在以冲刺的速度变化着。这变化大到,让我这个60后总是找不见老脑中留存的某些痕迹,这变化快到,让我的眼睛和脚步都跟不上现在的节拍。

大同的楼盘更多也更高了,街道更宽敞,市区更干净,主题公园更多更美丽了。休闲场所也增加了不少,市风也更加文明,古城也越来越更有文化范儿。华丽蜕变的云冈景区,巍巍古城墙,吸引来自全国甚至世界的目光,一轴双城,华严两寺,文瀛湖城市绿肺,300天加的大同蓝,北魏古都天下大同。这一切说来都令人振奋!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永远是正道,也是时代的必然。在惊诧赞叹之中,做一丝丝怀旧当然也是一种难得的珍藏与怀念,这个应当有,也必须有。

我仅叙说一下在古城大同,在曾经的雁北师专求学的那两年时光吧。

1987年10月1日早上,我带着雁北师专鲜红的录取通知书,独自一人扛起一大卷妈给我备好的行李,走上了村子南边的109国道。在那里等候每天上午的这一趟下大同的大客车,是雁北运输总公司名下的客车,人们把公司简称:雁运。下午3点倒是也有一趟,但不可以坐,去了大同就误了报道。10点左右,客车到了,我把行李放车顶的大货架上,用网绳扣好,便上了客车。那天车里的人那叫个多呀,就别说什么有座没座儿咯,能站得稳就够幸运了。车厢过道以及座位旁边人挤到什么程度?我觉得用一个“挤”字已经形容不了那种沙丁鱼般的状况,换个字,“插”更妥帖。每到一站,若能再插进一人实属不易,但再不易也最终是要插进来的,因为左云到大同,上午仅此一趟车,没办法的。车厢站的旅客是动还是不动,向前还是向后,向左还是向右移动,那是由不得自己的事儿,不得不随客车的向前、转弯、减速停下,来决定自己的身位。

大约两个小时后,客车终于进入西门外的雁运长途汽车站。下车,美美地释放一下身体,足足吸几口气,腰腿大脑才缓过劲儿。赶紧取行李下来,准备去火车站。因为通知书上写着,接新生的大客车在火车站广场等候。那时候也不懂坐个公交,即使有公交自己也估计找不到站点,出租车似乎没有,第一反应就是扛行李走着去火车站,人们都说这儿离火车站很近了,后来证明真的不算远,十几分钟便到达。

那时的招生数量很少,即使这样,仅一辆客车也肯定不够用,得分若干次,分批接回去。一趟又一趟,终于轮到我上车,经铁牛里、雁北地区政府,过曹夫楼后一路摇晃颠簸,到达学校所在地地水泊寺。之所以说一路颠簸,是因为曹夫楼以东那段路是一条不太好的沙土路,可以说是坑洼密布,所以不可能走得舒坦。

美好生活从进入师专便宣告开始。一个农村娃第一次住入高楼有暖气的房间,一人一个床铺还发个棕树皮床垫子,太美气了。师专的大餐厅有3个,饭菜好而不贵。印象深刻的有3种:油炸土豆块儿油炸豆腐加宽粉条做成的大烩菜、蒜泥凉拌茄子和过油肉。过油肉很贵,真实也就一块二毛钱一份儿,但一块二毛在那个年月似乎不是个小数字了。雁北师专是大同的最高学府,学生们有3个餐厅可选,多个餐厅、实惠的饭菜,成为市里其他兄弟学校学生们羡慕嫉妒的主题,比如雁北商校,大同会校,大同医专、雁北煤校,云中大学等。伙食质量好,于是雁北师专又好像逐渐成为各县区老乡小聚的主场地,当然这其中还有不少别的缘由。

周末想上街到市区倒是个大难题,极少的学生有自行车可骑,极少数同学徒步溜达去,大多数还得坐公交,而校门口只有唯一的一路公交车可乘,是第14路公交车。当年的学长学姐学弟学妹都熟悉的,平时车挺闲散的,车上没多少人,可一到周末,便是挤爆了的Bus-NO.14。

路近所以方便,同学们就老去那个特别近的文瀛湖游玩。上大街的同学多一些,上街去干什么?想买衣服,又没那么多闲钱,说白了,出去吃点儿,玩儿点儿才是主要的。玩的吃的内容屈指可数:大同公园看一看景儿,九龙影剧院去看场电影,那属于高档享受,尽管票价才两毛五。男生们路边再吃个羊肉串儿,一毛一串,女生喝碗儿应县凉粉儿,也就不到三毛钱,便吃美了。偶尔心血来潮去一次云冈石窟,是最高级了的事儿,票价八毛,地方儿随便进,想看哪儿看哪儿,全包了。再疯狂一次,坐班车奔赴浑源县登恒山去,无门票,人来了就好。记不清是没有专用登山道,还是压根儿咱就没去找,选了个山坡,看准了就直接攀登。不论男女,四足着地撅屁股向山顶进发。哪里有路啊?是逢山开路、遇沟搭个人桥,蒙蒙细雨脚下有些泥泞,居然还团队登顶了。换现在的话,恐怕想都不敢想!

转过头来再看今天,过去的雁北师专,现在的大同大学,早已今非昔比。名字换了2回,校区扩展至少3倍,还有了研究生院。新生的数量至少翻了好几倍,每年报到时,人来车往,多数家长会全程护送入校。往日的商校、会校、煤校、医专都合并一起组成了山西大同大学,这样的话,曾经的各校兄弟姐妹们关系又亲近了一层,还成了校友。今天的大同大学,无论南门北门,出行要多方便有多方便,几分钟一趟的38路公交,要想打个的士也招手即停,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随便使用,真让人羡慕呀。

再看看今天的文瀛湖,是曾经没有想象过的美和靓。过去的大片河滩而今变为新开的经济园区、生活园区。今天的市区东西南北,新的建筑,新的路面,新的高架桥,新的辅助设施,方便了生活也舒畅了人们的心情。三十年前,横架御河上的那座走大马车的长长木头桥,也成了喜欢怀旧的人们脑海中一份浅浅的印象。当今的年轻人们在市区可以看些什么、玩些什么、吃些什么,恐怕我们真的数不过来。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发展,城市在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也是日新月异。城市逢盛世,我们也赶上了好日子,我们在惊喜中享受生活,感恩生活,赞美生活,并努力去创造新的生活。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印证了一个永恒的真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作者系雁北师专英语系1984级学生,现为左云县高级中学校英语教师,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梦回十里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