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居家学习的“停课不停学”阶段,我校教师精心组织,辛苦付出,教学效果是显著的。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线上教学无法完全代替线下教学,特别是真机训练和技能实操课程。进入九月,全国各高校大学生已经陆续返校,这是全民抗疫取得的阶段性胜利成果。但“防疫之弦”不能松,特别是高校,开学后的疫情防控是绝对的大考,防控管理切勿掉以轻心。如何在疫情防控中开学复课,让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序、有效的过渡和衔接,是我校面临的又一个考验,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复学后,学生的聚集和流动,也给学校的疫情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从思想上、行动上、工作上打好提前量,做到全面、全程、全员考虑问题,不留死角。
做好较长时间应对疫情防控变化的思想准备
近期,新疆、云南等地的疫情牵挂着全国人民的心,对疫情地区归来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与检验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广汉9月中旬出现的一例输入性病例让学校周围人们放松的心重新紧张起来,但疫情防控与摸查的速度令人欣慰,这充分证明经过全民抗疫后积累的经验是及时的、可行的、有效的,但国外疫情蔓延趋势和防控形势却不容乐观,境外输入仍是疫情防控的一道大关,这就需要我们做好长期应对疫情防控变化的思想准备。久在家中的学生,复学热情很高,但热情不能宽松疫情防控的思想之弦,校园及周边也不能有百分百安全的过度乐观,这就需要教职工、学生从心底做好较长时间应对疫情变化的思想准备。
做好较长时间应对疫情防控变化的工作准备
按照教育部通知要求,高校复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精准把握防控要求,细化量化复学方案,努力实现最大限度复学,最严标准防控。为做好这一点,“分层分批、错时错峰”是防止高校复学出现大规模疫情隐患的有效措施,也是开学复课的标准和原则。上半年,东北某地学生复学后,当地出现疫情,果断终止复课,这也是对高校复课期间疫情出现突发紧急情况的实战演练,这就需要教职工、学生做好较长时间应对疫情变化的工作准备。
疫情防控“阵地战”转为“运动战”
学生复课毕竟是群体性教学活动,返校学生越多,各类学习、生活场所人员距离等防控“硬要求”就越难保障。特别是学生宿舍、食堂、教室、运动场等场所,学生聚集密度大、时间长、接触距离短、活动范围广等都增加了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疫情防控重心要紧跟学生活动轨迹,从开学前的“阵地战”转为“运动战”,全面精准摸排教职工、学生等相关人员健康信息,加大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力度,加强重点场所的使用管理。同时,加强学生的活动管理,切忌出现“栅栏一开自由飞翔”的失控局面,对每个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到位、日常管理要到位、情况掌控要到位,这就需要广大教职工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和行动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群体的密切配合,只有上下步调一致,同频共振,才能弹好学校疫情防控的这架钢琴。
查漏补缺实时跟进,保障措施不断完善
明者防祸于未荫,智者图患于将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境外疫情严峻的复杂形势,国内防范疫情反弹任务仍然艰巨,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持续抓好抓实抓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对于国内部分地区的疫情反弹,我们需要认真做好分析研判,搞清楚学校疫情防控的风险在哪里,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充分一些,把预案做得周密一些,积极寻求规避系统性风险、化解复杂矛盾、谋求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牢牢守住疫情防控底线。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练,关于开学复课后师生可能产生的各类问题,要以“不留死角”的思想考虑全面,坚决防止麻痹侥幸心理,全力打好开学复课攻坚战。要对复学防控方案再细化,保障师生安全和健康。要关注社会疫情防控热点,立足学校,举一反三,对防控漏洞再排查、对防控重点再加固、对防控要求再落实。这样才能遇事不慌、临危不乱、不走弯路、不摔跤。只有做好有针对性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困难和风险的破坏程度。
经过艰苦卓绝的百日斗争,我国终于率先走出疫情的泥潭,但我们仍不能过度乐观,因为境外疫情仍在扩散,“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建立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校运行新秩序已成必然。高校防疫常态化意味着防疫之弦不能松,把疫情防控这场复学大考作为一项长期重要工作来抓,只有这样,安全复学才是真复学,安全复课才是真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