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我们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围绕“热”和“流”开展的。
“热”——不是说什么热门我们做什么。交大作为百年名校、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点高校,不能局限于跟风,而是要引领。不是跟着别人做热门的研究,而是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国际科学前沿,敢为人先、引领创新,把我们的研究做成热门。回想我博士刚毕业之际,我的导师何雅玲院士敏锐地看到太阳能光热发电的发展前景,主动作为、及时布局,开展太阳能光热发电中的热流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一路走来,经历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惘,经历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持,也体会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如今,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已成为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流”——也不是流行,更不是流于形式。在科研的海洋中航行,顺流而下、顺势而为很重要,但科研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挑战、各种困难。这时候逆流而上的勇气、坚持不懈的探索就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做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绝不能随波逐流,而是要甘于寂寞、持之以恒地把我们的工作做成流行。太阳能利用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它的不连续性,在做太阳能光热发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这个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何雅玲院士又在团队内及时布局了储能方面的研究。经过 10 余年在太阳能高效聚光—集热—储热方面的努力,2019 年我们获得了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今年学校也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储能专业,掀起了储能专业建设的热潮。
202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看到了许多逆流而上的科研和医务工作者,有感动、有泪水、更有督促和奋进的急迫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作为新一代交大人的我们,要牢记西迁精神,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为己任,勇于担当,敢为人先;逆流而上,引领创新。行路难,自主创新之路更难,但只要我们有逆流而上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和艰苦奋斗的底气,我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创新港建设是交大的再次创业,是全校师生进行的一项宏伟事业。我们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西迁精神,把实验室建成了在国际上具有相当水平和知名度的实验室。我们青年教师,要站在前辈的肩上,将西迁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在创新港这片沃土上,挥洒汗水,砥砺前行,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为交大的“双一流”建设以及下一个百年辉煌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