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国语大学 - 《四川外国语大学报》
行走在思想的高原
——王寅教授及体认团队的问道之路
作者:策划 熊鹰 宋雷/采写 陈 挚

梁文屹/摄 编者按:四川外国语大学70周年校庆系列“云访谈”已于今年7月正式上线。活动邀请学校校领导、相关院系和职能部门师生代表、科研团队等做客直播间,回望川外70周年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云访谈通过四川外国语大学官方微信、微博、抖音号、哔哩哔哩号四大平台,面向全球校友同步直播。本报也将开辟“70周年校庆云访谈”融媒体栏目,对访谈实录进行深度报道,以飨读者。
9月11日上午10时,四川外国语大学70周年校庆系列“云访谈”第二辑《行走在思想的高原》准时上线。我校外国语文研究中心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寅先生携其体认研究团队成员林克勤、李洪儒、刘玉梅、赵永峰、王天翼,做客“云访谈”直播间,畅谈他们的“问道”之路。
一、为写书把不到1岁的儿子送到老家
1983年,王寅出版了第一本著作《英语词形词义辨析》。这本潜心创作三年的著作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为了写这本书,我们把当时不满一岁的儿子送回老家。一张写字台,两把椅子,一张饭桌,我与妻子二人,住在一间不到15平米的房间里,只安心做这一件事。有时候我拿个面板把餐桌和办公桌中间加起来,在餐桌上写稿子,在面板上的打字机上打英文字,然后再到办公桌上把汉字填进去。有时候留的空格不准,还要重新再打一次。”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本约58万字的著作出版后,2万册一销而空。
迄今为止,王寅教授已经出版了40多部学术专著和编著,发表了300多篇论文。他还指导了20多名博士研究生,100多名硕士研究生;当时不满一岁的儿子王天翼如今也成为了川外体认团队的一员。
二、 认知语言学“三巨头”开启的研究道路
1985年,王寅成为山东财大第一名选派出国的老师。当时出国访学的人非常少,能读到国外的原版书更是少之又少。在英国,王寅读到了梦寐以求的原版书,他一本一本认真研读,做了几大本笔记,随后就出版了两本专著。
1995年,王寅到美国访学时第一次接触到了认知语言学,读到了《Metaphors we live by》这本对语言理论和西方哲学传统反思批判的重要著作,并且有幸见到了作者George Lakoff。在美访学期间,他还结识了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随后,去新西兰访学期间,为了见到另一位著名语言学家John Taylor,王寅一直追到了新西兰岛最南端的城市布拉夫。就这样,王寅先后结识了世界认知语言学界“三巨头”,将他们赠与的数本专著带回国一一研读,由此开启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道路。
“这本书基本上把当时国内外20年前后对认知研究的一个基本框架、研究状况和我自己的一些感想都写进去了。”王寅将自己厚积的研究成果集结为《认知语言学》,开始用油印的版本在苏州大学和其他几个高校作为教材使用。2002年,该成果获得国家社科基金;2007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被学界誉称为黄皮书。2008年,这本书获得重庆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开创了重庆外语类专著获社科一等奖的先河。由于这本书影响很大,国内开设了认知语言学的高校几乎都将之作为教材或参考资料,因此几乎每年加印一次,到2019年已经加印了11次。
三、“川外的学习氛围打动了我”
2004年, 王寅在时任川外校领导马新发、蓝仁哲、王鲁男的力邀之下来到了川外。“几位校领导非常有诚意,带着十几人的队伍亲自到苏州大学邀请我。我当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最大心愿就是求得一个好的研究平台,踏踏实实坐‘冷板凳’、搞学术。当时他们提到的科研环境的承诺与我内心的想法可以说是一拍即合,这算是我和川外情缘的开端吧。”
“后来有一件小事,也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来川外。2004年我受邀来川外开会,就住在现在的镜湖苑。一天早上我晨起到招待所旁的操场散步,人未到操场,就听到朗朗读书声,只见操场上一群学生手拿‘德生’牌收音机在热火朝天地跟读英语,学习氛围之浓厚,不禁让我内心涌起一股暖意。那一刻我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西部外国语大学学生的朴实和勤奋,更加坚定了自己来川外的决心。”
来到川外后,王寅教授一心投入到了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研究中。“学校一直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在基地工作的过程中,我和其他志同道合的老师们一起办起了科研沙龙,迄今为止已有206期。自我来到川外后,学校先后引进了大批专家学者,学术气氛一片生机盎然。在科研沙龙举办过程中,我也多次邀请国内外的学术好友来校讲学。这是一片肥厚的学术土壤。”
四、“成立体认团队,是我在川外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
王寅先生在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把研究的兴趣又转向了语言哲学和体认研究。他的《语言哲学研究(上下卷)》,历时5年左右出版,并于2019年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实现了学校零的突破。
“谈到我对语言哲学的兴趣,主要还是跟三个人有关系:其一是国内首先招收语言哲学方向博士生的钱冠连教授。因为我在英国主要学习语义学,接受的都是语言哲学家的观点和理论。钱先生主要是从语用学进入语言哲学的,因此我与钱先生就不谋而合走到了一起。2008年, 我们正式发起成立了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钱教授担任首届会长。2012年开始由我接棒担任会长,每年都进行全国公益性的学术推广工作,免费为全国青年教师及硕博研究生举办语哲培训班。再次是李洪儒教授,他是语言哲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 ,作为前《外语学刊》主编,为语言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期刊阵地。另一位是美国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教授 John Cobb. Jr 。我在美国访学时与他交谈,他激动地告诉我‘后语言哲学的希望在中国’。后来我把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接过来,把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后现代的一些观点融合进去,提出了本土化的理论——体认语言学。”
“我从事语言研究已经快50年了,语言研究需要追随国内外前沿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但也万万不能跟着跑。”王寅先生认为,不仅要对国内和国际的语言学最新方向有所研究,而且更要对其有所贡献。为此,2014年,王寅带领的认知团队发展为“体认团队”,开启了将国外认知语言学修补为“体认语言学”的学术创新之路。2019年,他与全国学者一道成立了体认语言学专委会 ,并在川外召开了首届体认语言学国际研讨会,邀请了许多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与会,还在国内多本知名期刊上发表了数篇以“体认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文章。“我们坚信这条将国外认知语言学本土化的道路会越走越宽。”王寅先生欣慰地感慨:“能在川外组建这个团队,自认为这是我在川外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
王寅教授不仅自己求学问道,还带着大家一起求学问道,攀登学术的 一个又一个高峰,在他的带领下,川外的体认团队分别形成了体认语言学、体认语义学、体认传播学、体认辞学、体认学、体认辞书学、体认神经语言学等学科方向。
“王寅教授的成功不在于写了多少本书,而在于他培养了许多青年学者。”他不断攀登一座又一座的学术高峰,实际上他攀上的不是一座或者几座高峰,而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座高原。他始终把穿越西方回到当代,解决中国问题作为一个总体知识生产思路,这种原创思想力对我们的学术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体认团队成员、新闻传播学院林克勤教授说。
“从前人文学科都是单打作业方式。王寅先生以自己的言行切实开展了团队式作战。从认知语言学到体认语言学,从语言哲学到后现代哲学。王寅教授教会了我们如何创新,如何不断占领学术制高点。”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李洪儒教授谈到。
“川外认知语言学团队向体认团队的发展与王老师的为师之道和为师之器是密不可分的。王先生带领团队叩问哲学精髓、梳理史纲,建立学科体系,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应用。王老师把读书、教书、写书作为快乐的生活方式,要求学生真读书、善读书,求真创新。”王寅教授的博士、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刘玉梅教授感慨。
研究生院副院长赵永峰教授认为,“可用传承和创新概括王寅先生的学术生涯”;体认语言学框架下开展体认语义学的研究,探索意义形成的过程。
五、与川外同七十,仍笔耕不辍
今年恰逢学校七十周年校庆,王寅教授和川外一起过70岁生日。70岁的他依然笔耕不辍,尚有《王寅文集》20卷正在计划陆续出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每天读50页专业书,写千把字的读书心得。与时俱进,要走在学术的前沿。”王寅教授时常这样勉励自己的学生和体认团队的成员。最后他寄语川外师生:“希望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能踩着老师的肩膀向上攀登,为我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尽到己任。祝川外生日快乐,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