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携手国科培育“强动能”
———打造联合培养英才班
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 (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联合培养英才班)、材料科学与工程(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联合培养英才班)两个联培专业,与中科院相关科研院所进行本硕博一体化联合培养。
生源选拔:在招生专业计划中开放联培专业,在招生录取环节选拔生源。
学习模式:采用3+1学习模式,前三年在南京工业大学学习,第四年在中科院研究所学习,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双方教师共同授课。
优培政策:实行学校、研究所双导师制度,师生接触交流更加紧密;特别设立“英才班”优秀学生奖学金;择优保送至中科院研究所深造,攻读研究生;毕业后颁发我校学位证、毕业证和“联合培养证书”。
2 接轨市场注入“源活力”
———新增两个热门专业
在新工科建设以及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的时代需求背景下,积极响应当下社会的人才需求,新增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工程两个热门专业。
人工智能专业以“智能专业理论”为中心和“高级人工智能应用”为特色,面向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应用领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并具备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人才。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紧紧围绕智能传感、智能装备及控制、智能机器人、工业物联网、智能化设计与制造等智能科学及制造技术的大背景,培养在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行为决策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开发设计、工程应用、决策管理等社会急需的高质量人才。
同时,招生计划总量增加,增加了社会需求量大、考生认同度高专业的招生计划,更多地满足考生的需求。
3 首发创新人才“直通车”
———2011学院实现直接招生
首发2011学院拔尖创新人才班直通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4个2011拔尖创新人才班设置招生计划,首次直接招生。
拔尖创新人才班依托我校国家首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全国首个2011学院,充分利用人才、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优势,培养先进生物和化学制造领域的卓越科技人才,打造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聚集地,为学生提供最优秀的本科教育。
4 搭建国际合作“新舞台”
———与澳洲名校开设联培专业
在原有的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3+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基础上,又开设了3个与国外顶尖名校的联合培养专业,为学生培养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共同开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联合培养专业。
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共同开设会计学联合培养专业。
学生第一、第二学年在我校学习,第三、第四学年赴澳大利亚学习。
5 实现人才培养“全自由”
———学业自主开放机会多
专业面广更随心。学校有68个本科招生专业(类),覆盖理工经管文法医艺9个学科门类。部分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入校一年后进行专业分流,确保学生选中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专业申转更自主。学生入校一年后可自主申请转专业,经考核合格后,可转入新专业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学分认定更开放。学生可修读校内外其它专业课程、网络课程、慕课,所获学分可认定替换本专业部分课程。
弹性学制更灵活。4年制本科专业弹性学习年限为3~8年,5年制本科专业弹性学习年限为4~9年。
境外交流更通畅。设立了本科生境外交流专项奖学金,鼓励并资助在校学生到境外高校参加3个月及以上时间的交流学习,且交流项目多元、学习机会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