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宁 摄
9月20日至21日,是潍坊学院2020级新生入学报到的日子,来自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6000余名新同学背上行囊带着希望和梦想,步入潍坊学院开启崭新的大学生活。
学生记者 朱军羽 商梦茹 李雅雪
给零字班一个拥抱
20日早上八九点钟,新生报到的第一个小高峰期正式到来。此时的温度还有些微凉,但旭日却朝气蓬勃地升起着,正如从五湖四海汇集到潍院的莘莘学子。
晨光将一对正在紧紧相拥的母子遮护在它的怀抱里,母子深拥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出于疫情防护的考虑,新生通道由一道护栏围起,站在护栏外母亲似乎在低声嘱咐着什么,护栏内的男孩儿则不时点点头。在他们之间,仿佛并不存在一道护栏,似乎连时间都悄悄地从他们身旁绕开。最后,母亲恋恋不舍地撒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示意他往里走。男孩拉起身旁的行李,目光却一直停在母亲身上。不知为何,母亲又出声将他喊住。只见她忙乱地从包里掏出纸巾,踮起脚尖为儿子擦了湿漉的额角。这样依依惜别的场景在南门在还有很多很多,“其实挺好的,男孩子就是要自立,让他自己去历练历练。”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陈雪飞同学的父亲如是说,话虽如此,他的视线却依然望着陈雪飞的身影。
天渐渐脱去阴霾,阳光晴朗而热烈。在迎新帐篷一隅,北海国际学院采用一对一全程服务,拿出接待亲人的热情去迎接大一新生,“给予新生一个拥抱,给他们家的感觉”是北海国际学院的迎新宗旨。
不仅仅是北海国际学院,各二级学院也都拿出了迎接兄弟姐妹一样的热情。
早晨六点钟,传媒学院的邓浩然便来到了弘德书院迎新点帮助新生搬运行李。一天下来,邓浩然在迎新点和六楼宿舍之间不知奔波了多少来回,手机的微信步数也仅靠爬楼梯刷到两万步以上。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2017级预备党员林慧强在帮助新生搬运行李四个小时后,前襟和后背已经被汗水完全打湿,几缕碎发贴在额角,让他的笑容显出了几分疲惫,直到有时间站稳了好好喝口水,他才发现自己的衣服上的汗渍,“新生们来了就是兄弟姐妹,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刚撂下这句话,他就又投身入下一场新生的行李搬运“战斗”中去。
“迎新工作必须细致化,做好充足的准备,保障新生高高兴兴入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为新生提供最大的便利,让他们有回家的归属感。”计算机工程学院学办主任高连宏到弘德书院看望学生时说。他认为,家长无法进入校门,但家的感觉不能少,只有掏出亲人的热情,才能让家长和新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在学校南门外,大批志愿者+井然有序地为新生测量体温,搬运行李;在各出入口的安保人员,时刻关注着人流动态,确保学校迎新工作的正常进行;弘德书院第三餐厅,针对不同地区新生对饭菜口味的要求,在原有菜谱的基础上添加了新菜,听到新生对堂食的称赞,食堂阿姨脸上也洋溢着欢喜。
创新方式花样迎新
在两天的迎新时间里,学校校长冯滨鲁、党委副书记王清明、副校长丁子信等在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先后到主校区、弘德书院和安顺校区迎新现场,详细了解各二级学院、有关部门迎新工作情况,并要求他们将迎新工作做得更扎实细致、方便快捷、高效有序,确保每位新生顺利入学。
记者了解到,今年迎新首次启用移动迎新APP及网页版迎新系统,新生报到后可以实时显示在办公楼大屏上,每30秒刷新一次,可统计报到人数、占总人数比例、地域、民族、学院等信息。看着大屏幕上报道百分比一点一点地增长,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也逐渐在潍院汇合。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抖音“直播+”,家长云陪伴十分火爆,家长通过抖音直播,和孩子一起完成报道手续,查看学校环境;一同参观学生宿舍,陪伴孩子到报道完成的最后一步。文院的明信片更是别出心裁,选择潍院各时间段最美的地点,每张照片都给新生一个温暖的开始。“本次迎新因为疫情影响,我们改变以往的迎新方式,抖音直播可以让家长安心,让新同学逐渐向大学的独立生活过度。”文学院马绪腾向记者解释道。此外,文学院服务队提前准备了设计精美的“天使名片”,印有队员照片和联系方式二维码,扫一扫即可与学长学姐在线联系,解决各项疑惑。
不只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各个二级学院因疫情都别出心裁的开启了新的迎新方式。
一棵“常青树”在南门迎新点格外显眼,每一位到外院报道的新生都会用绿色颜料在粗壮的树干上画上代表自己的树叶。“常青树”上绿叶累累,代表着朝气蓬勃,让零字班的新生们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外国语学院的服务人员用新生所选专业的语言写下美好的祝福。在迎新过程中,外国语学院为服务人员发放并要求其佩戴口罩,以保证师生的安全。
传媒学院推出与吉祥物“媒宝”的特殊合影活动。法学院为新生设置幸运锦鲤活动,第77号报到的新生小锦鲤获奖。在经济管理学院迎新点,一副手绘的钟南山院士映入眼帘,“希望新生能够远离病菌,在学校健康地成长。”经管志愿者李滨介绍说。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仉新刚在南门迎新点耐心为新生指路,他认为,虽然今年家长不能入校,但他依然不觉得冷清,“今年校园里的人虽然少了,但是学校协力同心的氛围却一点不比往年弱。”
背上行囊重整出发
“我是潍坊本地的,我的班主任也是潍坊学院毕业的,所以我觉得我跟潍院还是很有缘分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刘文静不止一次从班主任口中听说潍坊学院的名字。如今,她终于走进这所心中向往的校园,心情很是激动。刚步入大学刘文静就做好了大学计划,她想在学习之余发展自身爱好,最希望能够加入话剧社团,让她在毕业时不悔四年大学时光。
走进潍坊学院,你就会真心热爱它。不仅省内的同学是如此,省外的很多新生们也都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潍坊学院来作为他们未来四年追梦之旅的起点。
计算机工程学院的李梦便是如此。李同学来自遥远的广西,第一次出远门的她并没有要父母陪同,而是选择独自前来报到。她表示,父母并不希望她离家太远,但她还是填报了潍坊学院。“我提前了解过潍院,我觉得这里便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一位女生,背着沉重的行囊,独自一人在陌生的环境中追逐梦想,是学校迎新服务的热情给了她归属感,“我希望自己在大学四年中,把能考的证件都考下来,以学业为主,兴趣为辅,把大学生活过得很精彩。”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宿朗硕的父母本想着让他报考一个毕业后能有“铁饭碗”的专业,但是宿朗硕怀着对主持人的热爱,毅然决然的报了播音主持专业。他说:“撒贝宁是我的偶像,在大学四年里我要学好专业课,准备考研,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宿朗硕认为自己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勇往直前。“我想努力学习知识,做一名热门视频up主。”计算机工程学院的汉睿轩向记者说出了他的梦想。他表示,虽然他现在做视频的水平还很低,但是相信通过在大学中的学习,自己可以慢慢成长,逐步走向成功。
看着青春洋溢的新生,在南门的做志愿者刘昊天的干劲不禁又大了起来。他不禁感叹,回想他初来潍院的情景,一年时间眨眼而过。“今年的新生是生于非典,考于疫情的一届,他们的命运注定不凡。愿他们能重整行装,珍惜大学四年青春。”刘昊天由衷地祝愿新生像学校南门的八颗冉冉升起的气球一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奔向梦想的彼岸。
入学报到只是大学生涯的第一站,随着报到的圆满结束。小贰零们的大学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希望零字班的新生们可以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潍院遇见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