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辽宁师范大学 - 《辽宁师范大学报》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全球战疫合力

作者:宋 严  栾亚丽    
2020-03-15     浏览(109)     (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宣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当今世界形势和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对国际关系和人类前景的基本主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面加强同国际社会的信息沟通与经验交流,积极回应国际各方的关切,为世界各国抗击疫情赢得了宝贵时间。在3月26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同各国分享防控有益做法”,并坚信“只要我们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迎来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彰显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唤持久和平,携手应对和战胜疫情,尤其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从古至今,从公元前五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再到两极格局对峙四十余年的冷战,从欧洲抗击黑死病到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病毒,当人类遭遇频发的战乱以及面对重大传染性疾病这类共同敌人时,和平都显得尤为珍贵。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百年前,中华民族深受列强侵略,中国人民饱经磨难,中国岌岌可危。百年后的今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正以昂扬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声音得到倾听,中国方案备受青睐。如今,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亟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需要一些地区冲突各方秉持和平理念,放下武器,更要停止各种“甩锅”,把软刀子和硬匕首指向人类共同面临的病毒;倡导各国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政治前提下,通过对话而不是对抗方式解决争端、以协商而不是欺凌方式化解分歧,分享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有益做法,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相互之间提供紧缺的医疗物质援助与支持,从而凝聚起共同应对疫情风险的国际合力。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和平诉求,顺应时代发展的强劲潮流,驳斥了“修昔底德陷阱”“国强必霸”“中国威胁论”等论调,正引领人类沿着和平发展的康庄大道,实现顺利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吁求普遍安全,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关键时期,普遍安全是凝聚国际社会战胜疫情力量的重要基石。从本质上讲,安全既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又是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一种状态,主要是指人和事物处于没有受到威胁、没有疾患、没有危害、没有损失等无危机或无危险的状态。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安全都是发展的基础。没有安全,就谈不上发展。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承载着当今时代各国人民的价值期许。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仍存在着诸多传统安全威胁,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病毒等引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网络安全、核武器扩散、金融安全、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更趋凸显。这些非传统安全威胁冲破一国界限向全球蔓延,与传统安全威胁一道成为人类共同应对的全球性安全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安全威胁,习近平主席强调“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倡导“构建平等相待、守望相助、休戚与共、安危共担”的命运共同体,诉求“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凝聚起全球范围的抗疫合力,共同携起手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诉求的普遍安全,是世界大势所趋,正逐步成为一种国际共识,更是人心所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崇尚共同繁荣,面对全新的冠状病毒突袭,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共同繁荣。疫情对许多国家、地区的生产和需求造成巨大冲击,全球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受到重创。“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抗击疫情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敌人,亟需各国持有共同繁荣的价值理念,摒弃过去赢者通吃的零和博弈思维,采取共同举措,拓展合作渠道,扩大各国利益交汇点,解决深层次发展问题,提振国际范围内经济复苏士气,为祛疫保生产、促进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开辟新道路。在不久前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倡议各国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要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国将加大力度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料药、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产品;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扩大进口,扩大对外投资,为世界经济稳定做出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载着全世界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期盼,充分体现出中国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共同繁荣的国际担当与责任,也理性地诠释出人类走向繁荣发展的宏伟实践构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奉行开放包容,这既是人类共克时艰、走向更加文明的时代抉择,又是引领人类走出危机与困境的价值愿景。“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尽管世界各国文明具有差异性,但全球蔓延的疫情使人们深刻体悟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关系,认识开放包容理念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强调,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在共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之际,世界各国理当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在开放中包容,不把一己之利凌驾于人类利益之上,共同合作战胜疫情。“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今天,正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积极践行开放包容的价值精髓,呼吁各国必须携手拉起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中国已经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向所有国家开放;呼吁集各国之力,共同合作加快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科研攻关,力争早日取得惠及全人类的突破性成果;呼吁探讨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无论是古代文明还是现代文明,无论是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只有坚持开放与包容,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吸纳各种文明的精华,才能早日取得惠及全人类的突破性成果,共同营造出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高扬世界的清洁美丽。清洁美丽是自然环境的本真状态,也是托起人类生命健康的价值根基。当前,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承载着古往今来人们对健康的美好憧憬与向往。大机器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经济迅猛发展,人类早已摆脱了原始蒙昧时期对自然的敬畏、恐惧与依赖,但也肆无忌惮地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造成生态危机。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早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健康与未来,任何国家都责无旁贷。在抗击疫情的紧迫时刻,习近平主席宣称,为挽救人类生命健康,“国际社会应该加紧行动起来,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各国要齐心合力,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呵护好人类共同拥有、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还世界原本清洁、美丽而健康的本质,共筑人类生命健康的根基。这不仅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现实路径,还为人类走出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危机、踏上健康发展之路提供全新思路,表征着中国对人类的健康福祉与未来永续发展的极大关切。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挑战。”疫情面前,任何国家都不能够置身事外,也不可以独善其身。各国只有携起手来、团结合作,弘扬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包容开放、共同繁荣和清洁美丽的价值理念,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才能凝聚全球战胜疫情合力,共谋摆脱全人类面临危机的举措,让承载人类文明的巨轮扬帆远航、行稳致远。

【作者简介】宋严,男,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栾亚丽,女,哲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