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 感悟人生

构筑心灵的乌托邦

三原色
车前子

作者:赵玉芬  ■    
2010-09-12     浏览(225)     (0)

文章表达了诗人车前子坚守纯真和美丽的理想,他认为社会已不再单纯,但仍然坚持内心的纯粹,努力构筑心灵乌托邦。他认为孩子是最单纯的,拥有最明亮、最清澈的眼睛,最纯洁的灵魂和最广阔无垠的想象力,因此他借用孩子的眼睛、心灵和想象力,勾勒出美丽的神圣殿堂。

我,在白纸上
白纸——什么都没有
用三只蜡笔
一支画一条线
画了三条线
没有尺子
线歪歪扭扭的
大人们说
红,黄,蓝
是三原色
三条直线
象征三条路
——我听不懂
又照着自己喜欢
画了三只圆圈
我要画的最圆最圆


    生命的原始是什么?像透明的水、像洁白的纸,纤尘不染,没有杂质,没有污垢。它是那么圣洁,那个人从出生踏入社会那一刻,究其一生,失去了多少纯真的东西,行走在茫茫的人生道上,你的灵魂在何处安息?车前子用一首诗让我看到了他的答案。他怀着那份景仰的纯真,皑皑身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但他依然执着的守着那份纯真,心向往着,不愿割舍。这首小诗里,他在用自己最独特的方式,为我们,也为他自己构筑一方心灵的乌托邦。
在这首诗里诗人就像个孩子,或者说孩子是他的代言人。孩子永远是最单纯的,他们拥有人类最明亮最清澈的眼睛,最纯洁的灵魂,最明媚的心灵和最广阔无垠的想象力,他们眼里的世界是那么的奇妙和不可思议。车前子借用孩子的眼睛,心 灵和想象力,用他无所拘束的神来之笔,勾勒这人世间最美丽的神圣殿堂。
    诗人坚持的是怎样的一种纯粹?是对内心理想的执着,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毅然选择了退而隐之。既然理想不能实现,则退尚而独善其身。既然不为世事所容,不如架起车辕,安身于美丽的桃花源,与个人计,又何尝不心安理得?
    席慕容选择了做一个“淘金者”。她说,在浑浊的江水与砂粒之中,不断地过滤,不断地搜寻,希望能在最后的筛管中拢到那一粒,那一粒原该属于我们的闪亮的金砂。尽管这个世界已经被贪欲和物质熏得面目全非,尽管有很多美好的事物都已变质,可是,我仍然有权利,有权利固守一份原该属于我们的纯真与美丽。这也许是同车前子一样的选择吧,不逃避现实,也不选择与之毁灭的悲壮,只是坚持着内心的纯粹,努力要把一切混乱的痕迹除去,努力要求一种简单与真实的本质,构筑诗人心中神圣的乌托邦。
     为什么要坚持那份纯真呢?正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已不再单纯,甚至会不容许纯真的存在。在孩子满心欢喜用画笔画上三条线时,在一旁的大人插话了,红黄蓝,是三原色;三条直线,象征三条道路。孩子眼中的简单被大人们强制性地赋予了意义,所以孩子说,我听不懂。看着这组简单人物之间产生的矛盾,我想他不单是在表达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吧,他更是表现了诗人心中圣洁的乌托邦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在车前子美丽乌托邦里,只有他懂得的美好,世俗世界与他是那么地不相容。
     车前子是那么地洒脱,他敢于向世俗说不。在孩子最初作画时,他“没有尺子,”他拒绝约定俗成的世俗观念,即使没有尺子,他也一直并且认真地画下去,在大人对他的画作出评价时,他表示“我听不懂啊”,并且继续满心欢喜地画下去,并且要“画的最圆最圆”。那个圆,就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潇洒的诗人!对于理性说教的不屑一顾,对世俗功利的蔑视,对于理想的执著追求!
在汽车尾气造成的烟雾弥漫中,在城市的灯红酒绿里,我们仿佛可以看见车前子傲然独立的身影,那么醒目,又那么光亮刺眼。
     也许这个乌托邦只是诗人的理想,但是只要坚守着那一份纯真,坚守着那一种原该属于我们的纯真和美丽,生活就会变得美丽多姿起来。对于我们这些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的人,在社会的大熔炉里逐渐迷失了自己的人,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