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里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女性患者,护士姐妹们都喊她姜阿姨。
第一次和组员(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护士长) 一起查房时,住院医师汇报病史:“女性患者, 76岁,糖尿病病史20年,平时规律服用降糖药物。初始时血糖控制满意,10年前因血糖控制不佳改为胰岛素治疗,具体血糖控制情况不详。2周前开始出现右足背肿痛,未予重视,10天前足背肿痛加重并出现皮肤破溃,在外院给予口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遂至我院就诊,门诊给子清创处理后,效果不佳,门诊拟‘糖尿病足’收住我院。
这个姜阿姨与--般的糖尿病足患者似乎并没有多少不同,我边听病史,边翻看检查单。这时,患者的职业-栏映入我的眼帘:教师。我不禁细细打量姜阿姨,满头银丝,皮肤白哲光洁,安静地靠在床头,右足抬高放在被褥上,右侧足背创面用纱布绷带覆盖着,正认真地听着住院医师的汇报。汇报结束,还未等我补充病史,姜阿姨先开口了,“对不起, 我对刚才那位医生讲的话做一下补充, 大部分我都同意,有些细节问题,我要说明--下。”我微笑着鼓励她: “您当然是最有发言权的,尽管补充。”其实我对她的反应一点都不觉得意外,因为教师的职业特点是就事论事、有一说一。跟形形色色的患者打交道,也是医生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因此对不同职业背景的患者会用怎样的交流方式,也能估摸得八九不离十。
姜阿姨坐直身体,两手自然交叉放在膝盖上,缓缓地说道:“我是一 名退休教师,我糖尿病病史有20年了,平时没有什么不良嗜好,生活作息规律,没有高血压、心脏病那些慢性病,平时我很注意血糖控制的,血脂也不高。刚才那位医生说我换用胰岛索后血糖控制情况不详这--点和我的实际情况有点不同。我家里有血糖仪,我经常测血糖,血糖控制得还可以,.空腹的时候一般在5~ 7mmol/L左右,但是餐后血糖我确实很少测。”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让姜阿姨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保持着严谨务实的作风。
主任似乎也非常欣赏她的这种严谨,继续问道:“好的, 阿姨,您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补充吗?”姜阿姨看了看主任,又看了看周围的医生,仿佛在观察我们有没有因为她刚才的话而面露不悦。我微笑地看着她,她仿佛得到了鼓励继续说:“还有就是‘发现脚肿时,未予重视’这句也不对,我其实很重视的。我得糖尿病时间很长了,经常从手机、电视、广播,还有互联网上了解相关知识,知道糖尿病足病的可怕。我每天都会泡脚,水温也都特别注意,没有烫伤,鞋子也都选择鞋底软且厚的来穿。这次脚红肿确实很突然,夜间足背开始痛。第二天早上,足背就肿了而且发红,碰也不敢碰,我就去了社区医院,医生给我开了消炎药,嘱咐我口服3天后复诊。结果3天后发现皮肤破了,还有豆腐渣样的东西从破口那里涌出来,我就立即到你们医院了。门诊已经给我换过好几次药了,但是效果不好,不是没有重视呀。”
我明白了,病史里的粗糙措辞伤害了老人。她是一位退休教师,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对于自身保健也是相当注意,不能容忍用“未予重视”这样的字眼来评价她对疾病的态度。主任立刻理解了姜阿姨的的想法,“是的, 阿姨,通过和您的谈话,我确实了解到您平时很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我们看一下您的右足背,可以吗?”
阿姨点点头,眼圈有点红,双手颤抖.着撑起身体往床边挪动,让我们方便看她的右脚。估摸着这个创面不会小,当敖莉护士长带上手套解开绷带时,我还是倒吸了一口凉气。她的右侧足背溃疡已经深达肌腱,3根白白的肌腱触目惊心地暴露并悬空在那里,显得异常突兀。基底部黄色腐肉及脓性渗出多,第一足 趾还合并甲沟炎,感染症状十分严重。
姜阿姨抓住护士长的手,失声痛哭起来,“我在家已经百度了许多糖尿病足的报道,都说80%的人会截肢。我不想截肢,我是老师啊,一辈子教书育人,我应该是完整的,如果截肢,如何去面对今后的生活?如何面对以前的学生啊?请你们救救我的脚啊!”
主任抽出一张面巾纸,俯下身去,给老人擦拭脸.上的泪水,双手搂着老人的肩膀,轻声安慰,“阿姨, 您想保住脚,和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您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如果学生碰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您一定是鼓励他们坚持不懈,迎难而上。这次是您自己碰到了困难,可不能临阵退缩,要对自己和医生有信心哦!”姜阿姨止住了哭声,看着主任,想从他眼中找到答案一般, 定定地看了数秒,
有点不敢相信地说:“医生, 你是说我的脚还有希望保住?”
“当然是有希望的,但是首先您得有信心。这好比上战场,需要鼓舞士气,您就是那个指挥作战的将军,您要是意志坚定,我们这些医务人员在战场上就能奋力一搏,哪怕再艰难,总会有希望。但是如果您的意志垮了,士气不足,这场仗就不容易打赢了。”
姜阿姨再次流下了眼泪,“来这之前,我其实还去了市区的大医院,希望住院,人家一看我的脚,就摇头说估计是保不住了。而且市区那么远,家里人照顾我也不方便,所以就近选择了你们医院,其实没抱多大希望,听到你们这么说,我又有信心了,我一定会配合治疗的。”
此时和姜阿姨强调糖尿病足的危害、治疗的难度,以及截肢的可能性是不合时宜的。我们首先要给予她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再利用专业进知识一步评估她的糖尿病足分级及感染程度分级,多科会诊尽.全力治疗。
姜阿姨的糖尿病足分级被评估为: 3级(深度组织感染),如果积极换药,加强全身支持,还是有很大希望能保住脚的。我们团队为她制定了缜密的治疗方案,开展了控感染、控血糖、改善外周循环、营养神经等一 系列治疗。身为伤口治疗师的病区护士长敖莉,负贵糖尿病足清创、换药、保护外露肌腱;身为足病师的科护士长童践平则负贵甲沟炎的处理。由骨科的李云”飞主任担任技术指导,整个团队紧密协作,在第一次病房内清创换药后的次日,姜阿姨患足的胀痛就明显减轻,也可以下床短距离行走了。
之后每次拆开伤口换药时,都能看到伤口有明显愈合的迹象,新鲜的肉芽也在伤口基底部慢慢长起来,逐渐覆盖了其中的两根肌腱。眼看着快到年底了,姜阿姨希望年前能实现创面完全愈合,这样她就能在春节时走亲访友了。我们还打趣她,“姜阿姨,学生们会组团来看您吧,您一定想美美地和学生们合影留念吧!”姜阿姨开心地拍了一下我的背,笑着说:“这个小杨,你取笑阿姨呀!”脸上流露一丝羞涩。为了能缩短愈合时间,内分泌科和骨科联合使用了负压吸引治疗。姜阿姨重新燃起与病魔斗争的意志后,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人也越来越精神,逢人就说,是嘉定区中心医院的内分泌医护团队保住了她的脚,他们对待病人就像亲人一样。无论多么美妙的语言,都不足以表达她对每-一个医生、护士的感激之情……
经过2月余的精心治疗,姜阿姨终于如愿在年前1个多月康复出院。出院那天,姜阿姨穿上了一双洁白的新棉袜,查房的时候,她对我说:“ 小杨啊,我已经3个月没有穿袜子了,原本以为再也没有机会了,没有想到我还能有再穿上袜子和鞋子的一天。”我鼓励她说:“阿姨, 您不仅能穿上鞋子、袜子,还能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呢!”阿姨高兴地说:“小杨,你真神了,儿女们跟我说,等我的脚好了,过完年就带我去海南岛走走呢,那里春暖花开,-定很美!”管床护士姐妹们告诉我,姜阿姨爱人给她买来了新袜子,看着阿姨穿上袜子,又帮阿姨穿上了鞋子。她已经在病房里转了好几圈,逢人就说要和家里人出去旅游。
送别姜阿姨时,她的眼圈又红了,不过这次她流下的是感激的泪水、欣喜的泪水,我们全体医护人员都为她高兴。“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其实只是一个引子。当我们在面对不同的患者个体时,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而如何去帮助与安慰每-一个患者都是十分具体的,沟通技巧是融合在长期工作中的。其实,这也正.是专家们让我敬佩的地方,他们不仅业务精湛,沟通技巧更是娴熟。面对一个又一个难以捉摸、情绪焦躁的患者,他们总是.能精准地抓住“要害”,轻松应对。
医学绝不仅仅是治疗疾病那么简单。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结局未必.相同,起决定作用的是患者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基础、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等,这些因素导致了不同的预后。如何让有差异的患者都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是一门艺术,除了医生的精湛技术,更需要打开患者的心结,建立统一战线,减少猜忌,加强信任,让患者和医护人员并肩面对共同的敌人——疾病,最终战胜它。
医生和患者对待疾病和痛苦的认识肯定是有差别的,医生在观察和记录疾病,而患者是在体验和叙述病痛:医生处在寻找病因的客观世界,冷静而理智,患者处在倾诉身体和心灵苦难的主观世界,痛苦而煎熬。曾经的我们依赖冷冰冰的医疗技术治疗患者,忽略了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是需要倾诉的人。只有我们.打开心门,加强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在精神深处与他们共舞,才能有医患和谐、自我实现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