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我校2020年师德标兵先进事迹

2020-09-09     浏览(198)     (0)









  张思超 男,1963年10月生,山东郓城人,农工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医临床基础学系主任、温病教研室主任,山东名中医药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健康管理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专家,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温病学”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教育厅精品课程“温病学”负责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温病分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一是中医温病治法及经典理论的应用研究;二是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及方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9项。出版专著、主编、副主编、参编著作及教材30余部,发表教学及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获“全国抗疫最美家庭”、“山东省最美家庭”、中华中医药学会“通报表扬抗疫个人”、3次获学校“优秀教学讲稿”、4次“教学单项奖”、3次“先进工作者”、“本科生教学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张思超从事高校中医温病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26年来,严谨自律,立德树人。作为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仁人、仁德、仁术、仁和的阳光心态,引导学生胸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之爱,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备好每一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科技,将知识、趣味、案例有机融入课堂,并将思政贯穿于教学过程,得到师生的广泛赞誉。多次为社会不同层次中医讲授《温病学》及《温病条辨》,提升了学员理论功底与临床辨治能力。在新冠疫情期间,作为山东省卫生健康委中医专家指导救治新冠肺炎小组成员,参与了山东省潍坊、青岛、枣庄、临沂、菏泽、泰安等地市新冠病人的远程会诊工作,并发挥专业知识,多次为电视台、学校宣讲新冠科普知识。
       马玉侠 女,1976年5月生,山东潍坊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五级师承继承人,高树中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齐鲁高氏脐灸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新材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针灸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任世中联外治方法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等。致力于经穴药物外治法的研究及针灸经典理论与临床研究。近年来主持山东省自然基金课题面上项目等课题4项,作为学术骨干参与科技部“97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9项国家级课题,其他省部级课题9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参编6部全国统编教材;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3项。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7部;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学术奖励11项。
  马玉侠从事教育和临床工作近20年来,秉承“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教育思想,主讲的《针灸学》《针灸治疗学》《中医外治学》等课程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创业,先后指导学生获得“吉林北药杯”第二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建行杯”第五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所培养的研究生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等。临床上,她教育学生要以“德”待人,以“术”治人,努力践行大医精诚之精神。
  作为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新材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玉侠带领团队致力于中医外治与新材料结合等新剂型的研发。研制高效、便捷、安全的外用新制剂,实现中医外治法的精细化、现代化、产业化。参与指导的第六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深入人心———国际首创针对冠心病治疗的中药复方可溶性微针”获创意组第一名的成绩。并以外治新剂型的研发为契机,实现中医外治法的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外治学科的发展及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赵西巨 男,1969年4月生,山东新泰人,中共党员,教授。现任管理学院法学教研室主任、法学专业负责人。现任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卫生法学会学科建设与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法学会中医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欧美同学会澳新分会理事等。主要从事民商法、医事法和英美法的教学和研究,在国内外出版《医事法研究》等著作3部,发表SSCI、CSSCI等论文100余篇,承担各级课题10余项,担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十三五”规划教材《卫生法规》副主编。曾获第三届“山东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校优秀共产党员、校先进工作者称号;曾获山东省法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类三等奖3项。
  从教近30年,赵西巨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教育思想高度契合这一特点,在法学教育中向学生中播撒“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种子,培育学生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正直的道德操守、淡泊名利的心态、平易近人的作风感染学生。在担任学校特邀监察员、教学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委员会督导员期间,认真履职尽责,乐于奉献,扮演好学校委任的各种角色。在教研室规范化建设上,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发挥教研室教学科研和新人助长功能。
  赵西巨克服了教学过程中因教学对象层次多、课程门数多、教学课时多所带来的备课压力和授课压力,保证教学质量不打折扣,量体裁衣展开教学。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优化到专业特色的精心打造,从课程模块和课程体系的构筑到专业发展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全身心地、全方位地投入到法学专业建设。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背景和研究优势,精心打造了法学专业医药法和双语课程两大特色模块。积极追踪国内现实问题,持续性地在医药法学领域展开系统的、扎实的和具有前沿性的研究,在国内外卫生法教学和研究领域产生影响。
       范延妮 女,1975年7月生,山东即墨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英语专业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外国语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副书记。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翻译分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传统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专委会理事,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近年来发表教学及学术研究核心论文10余篇,主持及参与省厅级教学、科研课题近10项,出版专著2部,译著2部,副主编出版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英语》及《大学英语翻译教程》《中医文化交流英语教程》等教材,参编出版《中药英语》《中医专业英语》等教材,获中医英语类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
  从教20余年来,范延妮一直坚守在教学和科研一线,主动为所授班级开辟“英语晨读30分钟”,长年坚持提前半小时到教室辅导学生开展英语诵读;积极指导学生参加英语各类竞赛及暑期三下乡活动和大学生创新训练(SRT)项目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所授《英语精读》《英语修辞》等课程多次在学校组织的评教活动中位列前50位。
  作为教研室主任和专业负责人,范延妮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完成了学校英语专业重点专业建设、教育部专业教学评估、新专业申报、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申报工作。根据国家新文科发展要求和国标要求,及时修订完成了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统筹完成了教研室规范建设、专业教材规范管理、试卷及试题库规范管理、青年教师培养、科研团队建设等工作。学生的英语专业四级、八级通过率远高于国家平均通过率,学生考研率达3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近三年专业就业率达97%,较好满足了地方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
       马丽虹 女,1975年2月生,山东曲阜人,无党派,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康复医学院作业治疗教研室主任,中医康复学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外治方法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康复医学会康复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作业治疗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系统疾患的康复研究和作业治疗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高校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主持省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3项,作为副主编及编委著作4部,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得全国第一届、第二届康复相关专业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指导教师伯乐奖。
  自2005年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创办始,到2017年分化出作业治疗学新方向,马丽虹始终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勇挑重担,爱岗敬业。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沉心康复专业教育事业,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教育使命,做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和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为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先后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香港伊利沙伯医院及台湾亚洲大学进修学习。同时充分利用专业特点和优势,构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专业育人模式,以及“立心、立德、立言、立行”的专业特色教学运行模式,推动作业治疗专业的本土化进程。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是责任,也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和一生的追求。马丽虹始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为专业发展和教学科研用心探索,勤奋耕耘。指导学生多次获得校级挑战杯一、二等奖,先后荣获2019年第十六届山东省挑战杯二等奖指导教师,第二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指导教师,中国康复医学会作业治疗分会辅具设计比赛一等奖。
       董文尧 男,1977年1月生,山东章丘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现任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西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兼任山东省教师队伍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委员等。研究方向为外科学,神经外科专业。工作以来以发表教学、临床研究论文30余篇,主持、参与省部级、厅局级课题5项,主编、参编教材及著作7部,其中《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为神经外科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首部编著,参编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外科学》。多次获实习优秀教师、理论教学优秀奖以及山东中医药大学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03年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神经外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以来,董文尧始终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坚持在一线。临床工作中,虚心学习,钻研业务,多次外出进修学习,始终坚持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注重外科学特有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董文尧承担了研究生、本科生的西医外科学教学任务以及临床见习和实习带教工作,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认真钻研教材,突出重点,详解难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对临床课的兴趣,同时结合临床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董文尧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使他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良好的师德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良好的师德最根本的一点是爱学生,他一直掌握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原则,严慈相济,在学生表现好的时候不吝啬赞美的语言,在学生犯错的时候也不姑息迁就。在带教过程中坚持让学生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去学习,让学生更加自信,更有面对临床的勇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重点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