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南大学 - 《西南大学报》

我校留学生用行动守护“第二故乡”

2020-06-30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我国蔓延。此时,有一群在重庆的外国人也参与到抗“疫”的行动中,他们把在中国学习到的抗“疫”知识告诉远在他乡的亲人,还纷纷报名参加了志愿者服务、科普宣传等公益活动,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重庆这个“第二故乡”。

为“第二故乡”加油助力

在疫情期间,我校有200名留校国际学生。为了保障他们的生活,学校成立了由13个国家35名同学组成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该服务队被称为“洋雷锋”志愿服务队。

来自尼日利亚的阿丹今年24岁,是我校的硕士研究生。原本他计划在2020年1月下旬回国,却因疫情搁置了计划。

通过新闻得知武汉的情况后,阿丹立即联系了自己在武汉大学的同胞。

“他们大多数人还是很担心,尤其是发现既不能回国也不能出门的时候,中文不好的同胞显得很焦虑。”阿丹说,她立刻将此事告知了志愿者团队,并和大家一起整理需要帮助的国际学生的相关信息,每天都和他们进行视频通话,叮嘱他们注意体温监测,增加室内活动增强免疫力。

她坦言,虽然聊天看起来很轻松,但在消化“负能量”的同时再把自己内心的“正能量”输送给他们,其实很耗体力。为此,阿丹甚至开始自学一些基础的心理疏导知识,以便更好地缓解求助者的心理压力。

除了心理疏导,阿丹还参与了门岗执勤,定期为学生宿舍区域消毒,给留校学生派发口罩。对于取消了回家的计划,阿丹说:“我希望可以留在中国给大家增添勇气。做志愿者就是我给‘第二故乡’加油的一个方式。”

做国际学生心中的“百事通”

穆斯塔法今年34岁了,是尼日利亚人。他曾在西南大学读书,毕业后留在了重庆生活。他坦言,爱这座山城的热情,也爱它的耿直。

2020年1月,穆斯塔法原本准备和妻子回到尼日利亚。但从重庆到成都转机当天,他得知了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省以外省市出现的消息。

只用了1小时做决定,穆斯塔法最终没有登机,而是选择退票回渝。对此,他说:“这里有我的朋友和同事,我觉得这里更需要我。”

随着时间的推移,穆斯塔法和妻子开始对新冠肺炎疫情产生了恐惧。但浏览大量的媒体讯息,让他开始认识到新冠肺炎的可防可控。

“我有很多个国际友人群,当时大家在群里都很不安,没有人知道什么决定才是正确的。”穆斯塔法说,为了给大家提供更科学的参考材料,他用了2周的时间翻译包括“认识新冠”和“预防新冠”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并分享到了数个微信群内。渐渐地,大家一有疑惑就会来咨询他,他也会查询权威的信息源去解答,“百事通”就成了朋友们给他的昵称。

看到中国一直在坚持帮助其他国家,穆斯塔法打心底更加热爱这个国度。他说:“这片热土教会了我们,当困难来临,就应该团结一致,各施所长去战胜困难。重庆是我的‘第二故乡’,中国是我的‘第二祖国’,这次特殊的经历,让我更坚定了心里的这份热爱。”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