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雨季来了,猛然意识到,在师大恍然已过四年。认真生活的日子值得被记住,遂用文字记下我在师大历经的欢喜。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师大的校园一年四季都有花可赏,有诗可作,花草树木从不缺席。
东风伴着雨水而来,师大的春天是湿漉漉的,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在校园里感受春天的气息。海棠开在研究生院的北侧,樱花开在商学院的南边,含笑开在方荫楼的西南角,紫玉兰开在静湖畔。这些花儿总能吸引少女们驻足流连,留下她们曼妙的身姿以及朋友圈的一张张与花的合照。为何大家钟情芳草呢?我想,芳草本就和美好相应,又有谁能抵抗美好事物的诱惑呢?
清明一过,雨纷纷的天气便少了许多。天地之间,纤云四卷,光影四射,温暖晴和。这时公费师范学院通往自习室那条小道上的苦楝树便开花了。婆娑翠叶间已繁繁密密地开满了那细细碎碎的淡紫花。“风到楝花,二十四番吹遍。”楝花谢尽,夏天就来了。紫藤萝粉墨登场,小杏岭、紫藤长廊流泻着紫色的瀑布,这一定是夏天的一条条长长的发辫吧?
秋风一吹,自习室西侧的栾树花纷纷落下,铺满人行道,这是秋天的第一场花雨。接着便是桂花满园,南昌的雨一场接着一场,每天早上走到惟义楼去上课,总能看到夜里风雨摇落的满地桂花,金黄色的一点点躺在水洼里,整个校园都氤氲着桂花的芳香。我曾想把伞倒着放在桂花树下,任它零落,收集最干净的桂花,用来做桂花糖,可惜一直未能实施。秋天该是金黄色的。游泳池东边的梧桐,惟义楼前的银杏,诉说着秋天最浓烈的色彩。当白雪覆盖整个校园时,梅花凌寒独自开。所幸寒假返校,梅花依旧傲立枝头,我们仍有眼福去欣赏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关于梅花,最让我追慕怀想的是陆凯的这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那是属于古人的风雅与诗意。
静湖是我在师大走得最多的地方。晴天雨天,白天傍晚。雨天的静湖是天青色的,岸边垂柳依依,雨滴落入湖面,波心点点。此刻天地是安静的,迟钝了许久的五官也开始敏锐起来,能触摸到耳边掠过温润的凉风,柔柔的,痒痒的,能听到鸟儿鸣啾啾的声音,清脆婉转。我喜欢撑着伞站在桥上往惟义楼方向望去,静默地伫立。在静湖的柔波里,任思绪飘飞。
大学时期是极自由的,每个周末,每个节假日都是自己的。我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大概每个少年人心里,都有一个仗剑走天涯的梦想吧。我喜欢到处走走看看,在无限的日月山川里,听不尽渔樵闲话。
读书不觉春已深
从小我就偏爱中国古典文学,高考也如愿以偿进了中文系,每天读经典作品在他人看来是多么奢侈的事情,而这却是我们中文人的日常。记得学唐宋文学时,被戴师严谨的态度和自由的思想打动。第一节课戴师的开篇便是由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引出我们这个学期所学的“唐宋文学”,由“落月摇情满江树”引出专业学习要有深度。课程结束时,戴师在 PPT 上打出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又是一个“情”字!人们常说,中文系的学生应该要有文气,强调多阅读多思考。而我却觉得,不仅要有文气,也要有情。对自己专业的要用情,用了情才能用心。中文人的心应该是柔软细腻的。戴师对我们学生的成长给予足够的关注,丝毫不吝啬解答学生人生方向的困惑。我有次看到文学史上有这样一段表述:“唐代寒门士人在入世之前,或隐居山林,或寄宿寺庙、道观以读书。”心生向往之情。我很歆羡古代读书人的生活,现代社会诱惑太多,不能静下心来读书。戴师说:“读书人要把握当下,始终保持读书人的本色,不断学习,以书中积聚的理性认识、知识力量来抗拒俗世的诱惑。对读书人来说,书中的快乐才可能是真的快乐。”听完老师的一席话,解了我这段时间的心结。读书的快乐可能就是“读书不觉春已深”吧。
梦里不知日月长
博尔赫斯曾说:“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初入大学的第一天,便由直系学长领着去了图书馆。图书馆的布局对于第一次去的人有些复杂。学长带着我每个书库都转了一圈,走出图书馆我尴尬地说,我好像分不清哪个书库的哪个位置了。学长哈哈大笑,“多走几遍你就能分清了。不过我们专业最常去的还是文史书库,这个你总记得吧。”当我结束一个阶段的学习,总会找学长聊聊这段时间的读书心得。学长也会和我分享他最近读了什么书,给我推荐他看过之后觉得不错的书。在大学能遇到一个良友,何其幸运。眼下因各自的人生抉择不同,人生道路也开始分岔,与良友也渐行渐远了。我十分怀念那时的日子,也许懵懂,却明净而快乐得极尽单纯。
过去的日子像梦一样,我在梦里尽情追逐我想要的一切。可是梦总有醒的一天,我也终将离开大学这个象牙塔,独自面对人生的风雨。只希望我读过的书,能给予我无穷的勇气,让我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作者为公费师范生院2016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