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如同现在这样,用一篇文字来记录一段生命。回忆是美的,从前如此,现在亦是。我从不后悔我的每一段生命,因为他们都很充实,倘若离今天近一点或者我的脑袋可以更聪明一点,那这充实就不只是感觉,而是能摸着的满足。
做一个奋斗一生的人
年轻时的生命其实只在做一件事:拖着肉身去追赶理想。大学这些年我所做的所有,本质上只围绕一个目的,为了让我更满意于镜子里的自己。最早是减脂减重,为此我培养了徒步、骑行这类的习惯,跟着私教玩过健身房里所有的器械。大二的时候我有幸读了蔡澜的作品,老爷子随性潇洒的人生观与我强烈的好奇心一拍即合。“减肥其实很简单,吃好的东西就行了。因为你吃了好的东西就吃不下不好的东西了自然而然就瘦了。”“珍惜每一刻应得的享受,人生就应该充分的活足了它。”“一个人如果多旅行、多阅读、多经历人生的一切,就不那么把死当回事了,思想上是绝对健康的。”我开始关注食物,关注那些名厨手里的短暂美学。
我很感激美食,是美食带我开始旅行,短短四年我旅行二十多场,走过了五十多座城市,而这带给我的意义是远远高于预期的。我记忆中的美食之旅开端于上海JR(乔尔卢本松美食工坊,虽然卢本松主厨已故,但他的餐厅依旧会改变我们对食物的看法。)今晚我重新翻阅这几年的动态朋友圈时,发现最早接触的高级餐厅其实是福和慧,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餐厅,它让我看到了美素馆的巨大文化内涵与独到魅力。当我为了传奇的米其林三星中餐厅龙景轩来到香港时,这座城市的高效与繁华给当时的我相当的震撼:竟然有一座城市可以运转得如此顺畅。这四年来的旅程,更像是一次次的出走,出走归来一定是充满热情的、一定是焕然一新的。
“如果你想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那就先装成那样。”当时为了减脂减重培养的徒步骑行游泳健身、读书旅行这些都变成了给生命提供养料的源泉,我也因此收获了充满活力的肉体记忆:看电视的时候一定不把遥控器放在手边、能站就不坐、看到楼梯一定不乘电梯等等。当我能看到的世界变大,对自己的期望行远自迩,我会去接触更多,也会有更多丰富生命的东西出现。循规蹈矩的生命一定无聊,我受不了闷,我决定活得有趣。
给自己打开的机会
去接近真实的自己
旅途中我走过很多很多中国的古建筑,中国古代的建筑没有真正隔开的墙,所以它是透的。我最早爱庄子其实爱的就是他的自由,那种从来不被挡的感觉。我曾听过一个说法:成熟的过程就是表达欲降低的过程。身边很多朋友发一个朋友圈都要左思右想:会不会照片不那么好看影响我在别人心里的印象?这些高价的奢华的东西会不会让别人觉得我在炫耀?我发一个触动到自己的展览或者和敬佩的人合影一张会不会让别人觉得我在附庸风雅?今天受了委屈、碰了壁后的消极情绪发出来会不会让别人觉得我满身负能量?思前想后默默地删除了编辑好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很早就说:“美使人净化、悲剧使人净化、诗使人净化。”也许会流泪,可是哭完就好了。康德说“美是无目的的快乐”,我没法想象当你心中充盈着巨大的感动却无法分享的难处。表达其实是一个不知不觉的释放,很多时候分享一段感情,也许就打开了;看一个很好的悲剧,哭过其实也就好了;让自己有打开的机会。当下的一些年轻人有时候更像一个贝壳,紧紧闭着就是不肯打开自己,因为内心太过柔软,也太怕受伤。这一年来我每周都会三四次的去到大蜀山,为了闭着眼睛在林道漫步,每一次我都可以放空自己,每一次我都真正的找到自我。
时间能够沉淀的东西
才值得一生品鉴
大学四年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来一场毕业旅行。四年里我最后一场旅行目的地是中国西北,因为是从西北开始,到西北结束会有一个回环,善始善终是我在仪式感上的执念。中国人有很多美的实践,但无可否认,最早让美成为一门学问的是西方人。“美学”这个词是后来日本人翻译的,翻译产生了很大的问题,仿佛美学就是研究美和丑的学问。然而事实上,美学的拉丁文原意是“感觉学”。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视网膜可以分辨两千多种颜色,人能分泌一万多种嗅觉。也许我们可以闭起眼睛,感觉一下自己的口腔里有多少味觉的记忆,自己的鼻腔里有多少嗅觉的记忆?
大学的后两年我尽可能多的去发现色彩,长期看展的朋友应该知道实体和电子版天差地别,实体的色彩会奔涌着冲向你的瞳孔,挑动你的视觉神经而再好的屏幕、再多的LED灯珠也还原不了这样的感觉。气味到底是什么?它是肉体生命已经不在了,还在空气里流动着的东西。我闭着眼睛在林道漫步时,每一次都有新奇的味道。曾经我没有反复刺激过我的嗅觉,致使这份功课跟不上我的生活需要。我想在未来的某一天初闻时嗅出红酒中自葡萄皮中散发的丰富气味,而不仅仅是品鉴单宁酸的酸涩平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我们感受不到的物质存在,像是暗物质和一些无法命名的东西。
我一直认为五感和记忆是上天给人类的功课。我不觉得,今天在这个城市里,我们讲任何大道理对人生有什么拯救,我们能做的是许许多多微不足道的小事,一点点像女娲补天一样。周遭所有最微小的,看起来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是我们最大的拯救。康德说“美的判断力”,我们在作美的判断的时候,视觉通道打开了、听觉通道也打开了。
沉静与独处是最让人舒服的气质
我不知道周围人会不会常常有不心安的时刻,总觉得生命少了些刺激,少了些方向,心在隐隐躁动。生命应当是一个不断获取又不断放下的过程。什么东西你可以永远拥有?我们不可能所有东西都会拥有。人生最后的功课就是和身体告别,我最喜欢庄子的那一句“不过一枝”,要是年龄没有增加你的智慧,没有使你学会包容和慈悲,没有让你了知缘分、学会敬畏和感恩,也没有使你能看得更远、更能接受新事物,等你连“一枝”都不能占有时,什么东西可以放手?有的人最后放不了手很痛苦,就会呼天抢地,但有什么东西你是可以带走的呢?人生本就是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我们这代人自小拥有的太多,新世纪出生的宝宝们比我们拥有的更多,我常常在想未来的孩子一出生就拥有一切的时候,他又如何放得下所有?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都在我身边,我们有长时间的相处时光,我很感谢他们给了我如此曼妙和谐的亲情。我想在离开大学后去尝试独处,我一直觉得学会独处很重要,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人应该学会爱自己,彻底的了解自己以后,爱会比较健全。有一天,当我和另外一个人相处的时候,不是依赖,也不是霸占,是出自欣赏与共情。
栀子花开,已嗅芬苾。 (16工程管理2班 王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