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筑大学 - 《安徽建筑大学报》
一个全奖博士生背后的故事
编者按:为弘扬我校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讲好校友故事,更好的为广大安建大学子树立成长成才标杆,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学工部组织开设 “校友故事汇”讲坛。本次邀请了我校2018届土木工程专业校友程保全走进线上讲坛,为广大学子亲述其获全额奖学金入读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的背后故事,分享成功经验,以此来引导和激励在校学生志存高远、奋发成才。
各位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8届本科毕业生程保全,目前已获得香港理工大学全额奖学金博士录取,研究方向主要是可持续建筑技术与管理、主动降噪。一开始在接收到母校校友故事汇的邀请时,我其实是诚惶诚恐的,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我并没有像之前的校友企业家那样有太多的人生经验与大家分享。后来想想,从我目前从事的职业“学生”上来说,我觉得我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今天借这个机会,也和大家分享我的学习心得。请大家相信,这是一次真诚的谈话,我不想和大家说很多鸡汤味的大道理,只是结合自身的真实经历分享几句我这些年的感悟。
第一句话,理想是努力的原动力。不管现在的你在毕业后准备升学、就业或者创业,你都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理想,你要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在努力。我们不去评价任何一个人的理想,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但是,你必须清楚自己向往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可惜,我问过一些同学,你为什么考研?很多人的答案是我不知道不考研做什么,或者身边同学都考了所以我也考了,或者父母想让我考。这些都不是在为自己理想奋斗的人,哪里有动力支撑他们去坚持去拼搏。所以,自然结果很多不了了之。
再说回我自己。从高中开始,我就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无奈,高考结束家人始终反对我报考师范类院校。于是,我想到了曲线救国,就是读研读博做博后,然后去做高校教师。因此,从大一进学校开始,我就坚定了读研读博的理想,并一直在为之努力。当然,我也经历了很多诱惑。作为一个简历还算漂亮的学生,如果毕业那年想找一份好工作并不难,也有不少公司给我递过橄榄枝。包括研究生毕业时,我也拿到了香港一家世界知名设计院的offer,但这依旧没有改变我的初心。因为我始终知道我想要什么,所以我才能在关键时刻拒绝诱惑,并坚定不移地继续前行。做教师的理想真实地成为了我这么多年努力的原动力,包括现在做学术论文,也会时刻关注高校招聘的要求,希望能够早日满足人才引进的条件。
讲到这里,各位同学不妨问问自己,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为了自己向往的生活又需要做些什么。忠告各位,职业规划课老师的说教从不是没有意义的废话,找好理想目标,做好规划,才能拒绝浑浑噩噩,更加有劲地去拼搏。和向往的生活相比,手机电脑这种微不足道的诱惑算什么?
第二句话,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记得本科很多同学包括老师看到我的简历,都会问我你很优秀但是你不累吗?也有一些学弟学妹曾跟我说,他们也想要像我一样充实的大学生活,但是他们做不到,闲下来就想玩电脑刷手机。不少同学问我,你是怎么做到这种近乎疯狂的忙碌而不疲乏。那么,我觉得这句话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我高考的时候经历了滑铁卢,我到现在都记得那年高考数学结束后从考场出来看到老妈就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因为我知道,我和我的dreamschool无缘了。本想复读的我硬着头皮来了建大,刚进学校为了让高考班级倒数的自己不显得那么堕落,我开始假装积极地学习,积极地去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那个时候的努力更多的是赌气的成分,因为总不想让自己和高中实验班里985、211的学生看起来差很多。渐渐地,我在这过程中尝到了一些甜头,得到了一些老师的关注,得到了更多的机会。说真的,没过多长时间我就感到疲乏了,因为自己每天有做不完的事,而身边的一些朋友却很清闲地享受大学生活,我也开始怀疑自己这么做的意义,但是却舍不得放弃这种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再往后,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小成就,而自己也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虽然有时候也会抱怨忙碌的日子,但是却丝毫不再会厌烦。这个时候的努力已经不再是当初那样的卑微地怕被别人看不起,而更多的开始为了自己的目标和兴趣,比如我喜欢数学建模,第一年拿了美国赛的奖项,第二年就会想拿全国赛的奖项。就这样,这种优秀成为了一种乐趣,一种习惯。
习惯是可怕的,现在的我依旧闲不下来,这个漫长的寒假每天忙碌着写文章,读文献,和其他高校老师交流,学驾驶,甚至学烹饪。讲了这么多,我想告诉大家,不管自己一开始为了什么而努力,为了什么而优秀,即使只是假装优秀,但是请先优秀起来,因为你一旦习惯了优秀,就不会再甘心做堕落的咸鱼。总之,请让优秀成为你的习惯。因为,最有力的坚持就是习惯。
第三句话,是满罐子不响,半罐子咣当。这句俗语告诉我们,真正有水平的人从不去沾沾自喜炫耀自己的成绩。我必须承认,我本科的时候在这一点做的很失败。到了大四,我积累的成绩让我开始闭起双眼,感觉自己是全建大最靓的仔,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优秀了。直到我满怀骄傲地到了香港理工大学,我才明白自己有多渺小。我发现,我的奖项很多其他同学也得到过;我发现我当时做的大创在很多同学看来相当小儿科,我的三类四类的论文在他们的成果面前也不值一提。很多同学本科就参与了高端项目甚至发了EI和SCI的论文;我发现做groupproject时好多同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比我强得多;我发现别人愉快地用英文交流我却依旧蹩脚地蹦着单词;我发现去应聘一份工作参加宣讲会时我左边三个重大的,右边几个东南的,后面还有同济的,自己连简历筛选都过不了。
我切实地明白了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也切实知道自己差点因为自己的骄傲自负成了笑话。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摆正自己的定位,收起自己翘到天上的尾巴。我到现在都不能想象如果自己一直自负下去会是什么后果。也请大家问问自己,是不是拿了几个校奖学金,评了一些校内奖励就开始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如果有,请时刻提醒自己,静下心来,别被一时的小成果冲昏头脑,不要做咣当作响的半罐子。
第四句话,是建大和清北相比的差距不是建大没有优秀的学生,而是比例的差距,雄鹰和蜗牛都能到达金字塔的塔顶。这是我们建大另一位被全美TOP5的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天体物理专业全奖博士录取的季索清学长告诉我的。换句话说,清北学生可以实现的,建大的学生一样可以。也用大家身边的例子来告诉大家,你不努力试试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对于很多研究生来说,发SCI论文都是一件很头痛的事,难如登天,更不用说一区顶刊,那对很多人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我和建大的本科生合作,成功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和SCI,SSCI双检索期刊sustainability上各发表一篇论文。现在,我和几个建大的本科生依旧有文章在合作,而且不少文章已经初见雏形,这其中不少参与者还是大一的萌新。
再说说我们学院的另一个15级的学弟,他毕业后也和我一样去了香港理工大学读硕士。说实话,尽管这个学弟的成绩并不差,但是始终给人的感觉吊儿郎当的。他去理工正好赶上我毕业回内地,临别前安利了他一波读博的好处,并告诉他如何申请博士。但我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我是不相信他真的会去申请博士的。但没想到,这个学弟真的信了我的话,和我推荐的老师一步步套磁,真的最后走了学术道路。现在的他,已经是一个大牛导师的研究助理,即将开始他的博士生活。
另一个例子是前段时间的一个意外邂逅,我认识了全球硕博能力共享联合体的创始人张永刚,他是同济大学的一个博士,创建了这个庞大的科研互助组织,我很佩服他的能力。直到前段时间建大61周年校庆,我转发了官微的说说,他突然问了我一句你也是安建大的吗?我才知道,这个优秀的学长正是我12级直系师兄。事实证明,清北学生做到的,季索清做到了,我做到了,我的学弟做到了,张永刚做到了,我知道的还有很多建大的同学拿到了国际名校的全奖博士录取。在学术上如此,在事业上也如此。记得大三作为记者团骨干前往深圳参与校友采访,认识了很多深圳事业有成的学长学姐。记得一个风投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校友学长跟我说,他现在公司面试不乏很多清北名校和海归研究生。有的时候你不逼自己一把,不去努力拼一下,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有多大的潜能。清北学生可以做到,我们都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讲到这里,很多学弟学妹会说我扯淡,我自己的简历在某房企招聘不也是简历筛选都没过吗?而且考研复试很多985名校对双非不也是赤裸裸的歧视吗?
这里送上我的第五句话,打败你的只能是你自己。我从不否认考研复试会有歧视,而且我刚开始也认为这不公平。但是,后来我逐渐理解了导师的行为。第一,这并不是不公平,人家在高考中比你更加努力表现更加突出,理应在后面更加轻松。如果985和三本大专在考研中完全一样,是否对人家985的学生公平呢?第二,有些不公平只是我们的实力不够。我认识的一个13级考哈工大的学长,现在已经是武汉大学的博士。他考研时复试很遗憾被刷了。他回来跟我说,他觉得复试非常公平,但是我们平常专业课的学习更倾向于公式和应用,而复试的时候反而偏向于基础概念的理解。所以他被刷了,不是歧视,是真的不会。而我们很多考研的同学不妨扪心自问,你的专业课学得是否扎实?是真正理解了学科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还是只是熟悉了考试套路的公式?或许你更应该问问有多少考研党以考研的名义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就只学习3+1的初试课程,而忽略了复试的专业课?你自己觉得你花几年都学不好的那么多门课可能在几天几个月复试备考中学会吗?那你被刷就可能不是公平问题,而是实力不够。第三,坦白来说导师想要的不是高分的学生,而是真正能帮他做课题的学生。很多时候的确发现985、211毕业的学生同等分数下可能有更好的综合素质和科研经验,而只会3+1的学生往往来自于普通高校。
尽管普通高校也有很多优秀人才,但是倒是没必要冒险,因为往往选择985和211的学生抓住好苗子的概率更大。导师招你要给你发补贴,自然也想找一个能帮他分担科研压力的好学生,我想这是可以理解和体谅的。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没机会,相反很多时候会得到更多的好感。只要你自己不放弃,最后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还拿我自己举例子。刚到港理工的时候我就开始联系一些博士师兄打听博士申请的事,自然也离不开本科背景是否有影响的问题。说句实话,安建大在香港是知名度不高的。我和一个师兄聊天的时候,他安慰我说没问题的,他们导师不在意本科背景,连合工大的都要了。我到现在都记得我笑的多尴尬,不知道怎么继续聊下去。
还有一次,是一个教授的课程,下课后我去找他聊天想看看有没有机会。结果他说他的奖学金只给C9的学生。我真的准备放弃了的时候,曾在安建大借过实验室的郭栋师兄(香港理工大学博士)跟我说,让我多投投简历总有老师会要我的。于是,我开始了一天给世界各地学校10个导师发简历的日子。有的导师直接邮件拒绝,有几个导师见面之后说他们还是想要个985的学生,更多的邮件石沉大海了无音讯。我甚至开始打印了简历一间间敲教授门,问他们要不要研究助理,要不要博士生。终于,好运连连。我同时获得了港理工土木系的研究助理、机械系的博士、西交利物浦的研究助理、还有几个其他学校的录取信。
到现在都记得我的导师henry和choy在面试时跟我说,尽管我本科背景一般,但他们很欣赏我的努力,他们看到了我的潜力,他们相信这个潜力可以转化成生产力。这次成功录取的过程中,我PK掉了好几个211和985的竞争者。坦白来说,那时候如果放弃了,也就没了今天的分享。很感激那时候的自己,没有被自己打败。请所有学弟记住,只要你够努力,你就能发光,从来不会简单的只因为没在211或985而被埋没。而且,请一直抱怨学校的同学也问问自己是否已经将安建大的资源运用到了极致?图书馆的资料,实验室的课题,学校购置的学术数据库,优秀的师资。如果没有,你又凭什么觉得在985、211面临更多的资源你就能运用得更好?所以,打败你的不会是出身,只可能是你自己。
故事讲完了,我想在结束之前,感谢几个在建大对我很重要的人。首先就是土木学院团委的张老师和王老师,作为全学院最调皮捣蛋的学生,两个老师在我身上也是操碎了心,也是他们俩的培养,才让我没有在大学失去初心迷失方向。接着是学生处的韩老师。在我几次遇到挫折心里几乎崩溃的时候,是韩老师的安慰和鼓励让我学会勇敢。在我在一些小事上钻牛角尖的时候,是韩老师让我学会坦然学会放下。再接下来是宣传部的周老师。周老师教会了我做事不能过于功利,教会了我写作要能静下心来,也是她给了我和季索清学长同深圳知名校友交流的机会,让我找到了榜样的力量。还有指导我竞赛启蒙我科研的李璐老师,多次在学术上给我指导的刘安中老师、刘果红老师等等。正是这些老师的培养,让我一步步走到今天。我也想感谢我学生会、社团的小伙伴和学科竞赛的队友们,是你们陪伴和见证了我全部的成长。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在安建大实现自己向往的生活。 (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