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贵州师范大学 - 《贵州师范大学报》

应对重大疫情的中华文化底蕴

作者:○ 张国彪    
2020-06-01     (0)

庚子之初,新型冠状肺炎来势汹汹,其传播范围之广、传染扩散之快、防控难度之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极为少见。此次疫情现已波及全国各地乃至全球,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生命健康安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抗“疫”战争中的深情嘱托。中国作为抗“疫”第一线,临危不乱,以深厚的中华文化为底蕴应对重大疫情,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尽显中国智慧,凝聚中国力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在防控好本国疫情的同时,中国也积极援助其他国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担当,与世界各国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一、应对重大疫情的中国智慧

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并不断丰富发展的精神结晶,是中华民族在处理问题过程中的基本依循,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智慧不仅有利于深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敬畏感和对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感,也有利于对世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在应对重大疫情过程中就蕴涵着多种中国智慧,有面对全球疫情治理摒弃差异、共克时艰的和合理念;有慷慨解囊、相互援助的仁爱思想;有突破零和思维、共商共享的大同思想。

第一,和合理念。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即便是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也从未想过要侵略其他国家,归根到底是和合理念贯穿始终。和合理念关涉人与人、人与自然、国与国、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追求的是各国之间的和平安稳与和而不同。“内治修,然后远人服。有不服,则修德以来之,亦不当勤兵于远。”可见,中国历来提倡以德服人,从不好战,十分注重“和”。“和”字含义丰富,从字面来看,“和”由“禾”与“口”组成,“禾”为禾苗、粮食,“口”为说话、吃饭,所以“和”的本意为: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能开口说话。人人都有饭吃,天下就能和平;人人都能开口说话,才能够相互指出优点与不足之处,努力完善进步。“和”最初指音乐之和、烹饪之和,后来逐渐引申为人际关系之和、国家政事之和,以至万物之和。音乐由各个音节组成,若所有音节全部一样,便不会有那么多优美动听的曲子;饭食若缺少油盐酱醋等配料,便不会有丰富可口的菜肴。同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若没有观点交锋,便不会有思想上的碰撞与深化,所以孔子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不代表完全一致,也不排斥差异,正是因为有差异,你和我之间不一样,我们才能相互欣赏,达到和谐状态。在面对新冠疫情时,中国展现了和合理念,不仅尊重各国、各地区文明的多样性,更尊重各国、各地区其发展道路、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摒除差异,与世界各国共克时艰。

第二,仁义思想。仁义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现在常将“仁”“义”放在一起,虽然实际上两者含义存在差别,但是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仁”有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之意。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中国曾遭受西方列强侵略,饱受战乱,所以中国人更加渴望和平、珍惜和平,新中国成立后始终表明不称霸、不扩张,走和平发展道路。“义”即公正、正义,在规范、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行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警醒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不做重利轻义、背信弃义之徒。中国向来重视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在应对新冠疫情时中国坚信“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与世界共享疫情信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正确处理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

第三,大同思想。人有种族之分,国有意识形态之别,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殊途同归的,大同社会就是中国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如孔子推崇的“以和为贵”“天下为公”,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老子“道法自然”的理想社会,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韩非子的“依法治国”,康有为的“小康大同思想”等,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大同社会的丰富发展,无不是规划人类社会蓝图的世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及儒家大同思想,尤其在贫富差距加大、各国发展不均衡的今天,更要打破西方价值观的局限,突破对立思维、零和博弈思维,精诚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享。

二、应对新冠疫情的中国模式

为保证国家早日战胜疫情,使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尽早摆脱威胁,各行各业的英勇之士迎难而上,奋勇逆行。一个个可爱可敬的无私“逆行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可歌可泣的中国精神。

抗“疫”战争中的中国故事。在阻击新冠肺炎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举国同心,众志成城,无数仁人志士实地演绎了一场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一是白衣战士。在疾病挑战面前,充足的医护人员对战胜疫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疫情开始以来,无数白衣战士主动请缨,签下“请战书”,奔赴一线“逆行而战”。其中不乏在“非典”肆虐时期做出重大贡献、“活到老,奉献到老”的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和73岁高龄的李兰娟院士;推迟婚礼上一线、舍小家为大家的彭银华医生;“不爱红妆爱戎装”的巾帼天使;“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的人民子弟兵等等。他们年龄段从30后到00后,在这场民族大义前,年龄不是问题,何处有需要他们就会冲向何方。二是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疫情期间,守岗尽责的工作人员和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是确保战胜疫情的牢固保障。十日落成火神山医院,尽显“中国速度”的施工工人;将官方文件转换为家乡人民听得懂的语言,“硬核”喊话的基层干部;护送医护人员,甘当搬运工的快递小哥等等,他们为一线救援分担了重担、争取了时间。三是社会力量,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大助力。众多企业的慷慨解囊;好心党员群众的无私捐款;曾受益于党和国家惠民政策的困难群众的知恩图报、执意捐献;“硬核”姥爷将拜年孙子“看似无情、实则情深”地拒之门外等等。值得关注的是,人群之中到处都有青年大学生的身影,他们虽涉世未深,但在此危急时刻,他们换上“战服”,学着先辈的样子守卫家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该有的担当精神。

大爱无疆,无法尽述,大家都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与疫情作战。这一个个中国故事彰显了磅礴的中国精神、大国气象,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保家卫国,舍我其谁”的忘我精神、“有国才有家”的家国情怀、“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逆行而上,无畏险阻”的斗争精神、“咬紧牙关,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坚毅、“对抗疫情,人人有责”的责任担当精神。这些精神展示了中华文化之深厚底蕴,是对中国精神的有力倡扬。

三、进行疫情防控的中国担当

疫情发生后,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采取彻底的积极防控举措,坚决打赢此次抗“疫”战争,阻止疫情蔓延。然而,除了疫情之外,还有伴随疫情而来的制造恐慌、恶意中伤和污名化中国等邪谬之说。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用实际行动对那些不实之辞予以有力回击。作为疫情防控第一线,中国采取举措得当,不仅将疫情防控工作视为当前中国的头等大事,而且将其视为中国担当的“世界责任”,用中国人民所独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应对挑战。从源头治理,全国上下齐动员,遏制住了疫情向全球蔓延的势头,为世界各国做好防控准备争取了时间。另外,中国采取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向国际社会通报疫情信息,分享新冠肺炎病毒基因序列,邀请国际专家共研新冠肺炎病毒,共同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而努力。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高度肯定,多国领导人和地区负责人向中国致电慰问支持,多国政府和国际友人向中国提供物质支持和科研合作。可见,中国用有力且有效的举措展现了中国担当,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和信任,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全球应对疫情树立了标杆和典范。这种种表现也就使那些恶意中伤、污名化中国的邪谬之说不攻自破。

疫情不论国界,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独善其身,必须摒弃狭隘偏见,停止恣意攻击抹黑,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抗疫情。“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此次疫情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是对全球各国的一个警醒,全球各国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之中,唯有精诚合作,共对挑战,才能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构筑人类美好未来。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