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并重”是我国自古就有的教育理念。孔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的发展是离不开美的。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高校教育的目标,美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和落实就是通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完成的。审美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归依,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审美能力是最终目的。艺术是一种美的创造,是一种审美活动。艺术教育是十分复杂的,不只是艺术知识的普及和艺术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美的精神的培养和教育,需要多种手段参与和多种语境的熏陶。如美育,需要通过审美对象的形象之美来感染受教育者;情育,通过艺术作品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产生艺术评价并陶冶情操;悦育,使受教育者在自觉的享受中感受艺术美好而产生强烈的愉悦感,达到情感升华。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教育过程用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是难以胜任的,甚至高校仅依靠自身完成这一任务也显得力不从心了。因此高校艺术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高校与企业和艺术团体合作以及创新教学模式成为必然。结合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学习需要,提供全面和多样的艺术课程,丰富艺术教学模式,强化实践和体验式学习过程是未来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志趣要求学校提供多样的艺术课程,不仅是赏析、史论、评论、实践等大类应有尽有,而且还应当有更为全面的具体艺术门类,诸如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摄影、音乐、戏剧、电影、舞蹈等,地方高校还应该提供诸如剪纸、民歌、农民画、布艺等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课程。艺术种类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要求高校艺术课程的形式不能局限于高校课堂教学,而是更加开阔社会空间。学校、社会、企业、艺术团体形成联动和合力,各取所长,共同完成课程教学。这种模式的教学具备社团型课程和开放型课程特点,不用固定的大纲教材,课程实施时间自由,学生兴趣浓厚,参与主动自由,教师仅给予组织指导。例如《陕北剪纸》这一课程可由教师、剪纸艺人以及文化创意设计师共同完成。教师在学校进行一般知识讲解,学生获得基本概念和知识后进行田野考察,学生现场观摩剪纸艺人创作并动手体验,最后到文创企业参观剪纸艺术在文化产品中的应用开发,领悟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状况等。可以说,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既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创作的体验活动,还学习到了一定的技能,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更高,感受更深,艺术素养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而成,综合教学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