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湖北省水利学会 - 《湖北水利》

图片新闻

2020-05-01     浏览(26)     (0)

1.6饺子饺子是一种有馅的半圆形或半月形、角形的面食,深受百姓喜爱,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必吃的年节食品。相传东汉年间,“医圣”张仲景发明饺子是为了给百姓治疗冻伤的耳朵。饺子在宋代的时候,传入蒙古。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扁食”,样式也由原来馅小皮薄变成了馅大皮厚。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扁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

春节吃饺子的民间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现一般为23∶00)包好,待到子时吃,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史料记载:“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

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还有酸汤水饺的做法,半碗酸汤半碗饺子,以酸汤化解油腻,但过去,在艰苦年代,家里人多而饺子少,也有以汤顶饥的作用。

父母们常常一边喝着饺子汤,一边说着“原汤化原食儿”,也有让家里众多而饥馋的孩子们能多吃些饺子的良苦用心。1.7包子包子是中国汉族传统面食之一,用面做皮,用菜、肉或糖等做成馅包成的一种食品。

包子在古代称作“豚馒”,大约在魏晋时期便已经出现。

晋代束皙在《饼赋》中说,初春时的宴会上宜设“曼头”。这里所说的“曼头”其实就是包子。

而“包子”这个名称的使用,则始于宋代。

《燕翼诒谋录》中记载:“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馒头之有馅者,北人谓之包子。

北宋陶谷的《清异录》就谈到当时的“食肆”(卖食品的店铺)中已有卖“绿荷包子”的。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说,临安的酒店分茶饭酒店、包子酒店、花园酒店三种,而包子酒店则专卖鹅鸭肉馅的包子。

包子一般是用面粉发酵做成的,大小依据馅心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可以称作小笼包,其他依次为中包、大包。让面粉发酵有很多办法,如小苏打发酵、老面发酵、酵母发酵等。这些都是通过发酵剂在面团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蒸煮过程中,二氧化碳受热膨胀,于是面食就变得松软好吃了。

酵母中的酶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分解。

因此,消化功能较弱的人,更适合吃这类食物。同样,早餐最好吃面包等发酵面食,因为其中的能量会很快释放出来,让人整个上午都干劲十足。

包子的发明者相传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代郎瑛在其笔记《七修类稿》中记载了这个传说:蜀国诸葛亮带兵攻打南蛮,七擒七纵蛮将孟获,后班师回朝经过泸水,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

诸葛亮召孟获来问明当地风俗。

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他人回程,须用49颗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

他即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从此,在民间即有了“馒头”一说,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

开封“第一楼”灌汤包子开封第一楼是一家百年老店。

该店所经营的“第一楼小笼包子”,源于北宋东京名吃“王楼山洞梅花包子”。“第一楼”小笼包子造型优美,其形之“提起像灯笼,放下像菊花”。

开封灌汤包不仅形式美,其内容精美别致,肉馅与鲜汤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将北国吃面、吃肉、吃汤三位一体化,是一种整合的魅力。当地人还有吃法和口诀要领:“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再喝汤,一扫光,满口香。”

南京“一条龙”包子南北朝的陈国建都在建康(今南京),其末代皇帝陈叔宝被称作“陈后主”。

他小时候十分贪玩,有一天穿了便服,跑到了秦河边瞎转悠。

来到一家包子铺门前,包子才出笼,香味儿扑鼻。他伸手拿起包子,张嘴就咬。店家看他穿着绸缎,不像寻常人家子弟,也不敢吱声。后来,陈后主又接二连三地来拿包子吃。店家忍不住了,说道:“小主顾,这铺面本小利微。瞧您穿戴是大户人家,不在乎几个小钱,还是请留个账头,日后也好侍候。

陈后主听懂了,心想:我的名儿谁敢叫!于是随口就说:“朕是一条龙。”店家听不明白,递过笔。

陈后主歪歪扭扭地写了“一条龙”三个字。

不久,人们都知道“一条龙”就是小皇帝陈后主。

达官贵人都来吃,生意兴旺得很。

包子铺门口,皇帝站过的,叫做“龙门”,这条街称作“龙门街”。“一条龙”三个字也被装裱上了中堂。

以后,陈后主当上皇帝,觉得小时候的事荒唐,便以“造谣惑众,欺君罔上”的罪名查封了这家铺。然而,“一条龙”包子却愈加出了名,一直流传到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