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湖北省水利学会 - 《湖北水利》

用 “ 幸 福 河 ” 理 念 指 引 生 态 灌 区 建 设

作者:彭 建 锋    
2020-05-01     浏览(20)     (0)

(湖北省水利厅武汉430071)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时提出,把黄河治理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此理念成为新时代水利工作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在当前农村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作中,水利工作者要以“幸福河”理念为指引,大力推进生态灌区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更高层次的需求。关键词“幸福河”;生态灌区;节水改造;水文化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黄河时提出,要把黄河治理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以此为标志,“幸福河”理念成为未来河湖治理的主要方向,更是新时代水利工作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要求,这一理念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作中,成为广大水利工作者大力推进生态灌区建设的根本遵循和奋斗方向。1“幸福河”理念诠释1.1“幸福河”的意义治河是为了人民的福祉,把黄河治理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可以说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至高境界。

自古以来,防洪抗旱一直是水治理的重点;步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水治理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水安全,还有很多更高层次的需求和向往。“幸福河”理念的提出,既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新时代水治理的新高度和新要求,不仅对黄河治理有着特殊意义,更对新时代水利改革与发展、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2“幸福河”的内涵建设“幸福河”,首先要满足人民的生态安全需要、经济发展需要、民生福祉需要、文化积淀需要,进而实现人水和谐共生,这既是“幸福河”内涵的系统表述,也是“幸福河”建设应坚持的方向指引。

以往水利工作就水论水的多,只考虑保障水安全、农田灌溉等基本要求,对老百姓心里感受和精神层面考虑不多,与人民群众的亲身体验衔接不紧密。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水利有着更高层次的需求,即对水利工作在水产业、水生态、水文化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因此,水利工作在保障传统水安全的同时,要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谋求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需求,拓展和丰富水利工作的内涵,在水产业、水生态、水文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传统灌区与生态灌区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灌区的需求,除了单纯灌溉用水功能外,还有着对水生态、水文化更高层次的期盼。因此,在灌区建设管理的理念上,要从传统灌区向生态灌区转变,要用“幸福河”理念指引和推进生态灌区建设。2.1传统灌区的主要问题传统灌区建设主要以工程为主,过分强调其农业生产灌溉功能,导致许多灌区出现了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土壤质量退化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

灌区灌水较多,而排水工程相对滞后,土壤盐碱化日趋加重,严重影响灌区生产发展。二是灌溉水利用率低。灌水方式还是以传统的漫灌为主,节水灌溉少。

三是农业生产与环境、生态以及城市生活用水之间的矛盾,灌区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匹配。

四是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