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农业大学 - 《河南农业大学报》

文字背后的故事

作者:●机电    
2020-07-02     浏览(182)     (0)

提起外国文学,我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名著大多来自西方大国。这不难解释,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往往是与综合国力挂钩的。然而,这并不代表小国没有自己的文学,相反,独特的历史反而可以孕育出来别具一格的思想和文化。在世界文学史中,那些小国土壤盛开的文学之花和大国的优秀作品一样,占据着一席之地。

与邻居俄罗斯相比,同为斯拉夫民族的波兰,她的历史可谓一波三折。波兰强大过,也弱小过。波兰立陶宛联邦曾经问鼎过欧洲,也曾一次又一次地被纳入俄国与德国的领土。正是这样被战争、荣光、屈辱所洗礼的国家,才能孕育出《猎魔人》这样的作品。

《猎魔人》为波兰作家安杰伊·萨普科夫斯基所著。同为获得过至高荣誉的奇幻小说,读者常常把它和《哈利波特》作对比。他们所讲述的都是一个天赋异禀的魔法使用者在危机四伏的魔法世界冒险的故事。然而在叙事风格上,两者却有着天壤之别。哈利使用的魔法是绚丽而多彩的,他可以把敌人变成兔子或者青蛙,可以用烟花般的技能终结对手;哈利具有领导的才华,在他的指挥下他和他的伙伴总能所向披靡。我们从哈利的身上不难发现当年不列颠帝国的影子,强大而带领着英联邦统领世界。与之相比,《猎魔人》的主角杰洛特就和哈利完全不一样了。在猎魔人的世界中,杰洛特总是孤独的,他虽然身怀绝技,武艺超群,但是在战火纷飞的世界里,却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他所担心的不是“赫敏会不会喜欢他”,而是“如果不能在天黑前找到一个小酒馆就会冻死”。杰洛特没有伴随云游的伙伴,与他交往的女术士也一个接着一个地背叛他。《猎魔人》具有很强烈的写实风格,他可以把饱受战争荼毒的一个身躯佝偻、面如菜色的小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杰洛特纵使有逆天的本领,他可以拯救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但是他拯救不了整个世界,这是与《哈利波特》有本质区别的。正是两国的文化差异才使得同样题材的小说可以展示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而《猎魔人》的风格正是那些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小国所特有的。

二十世纪中期,“冷战”拉开了帷幕。在核弹们“枕戈待旦”的氛围下,人们的内心是恐慌而焦躁的。在这种历史环境下,诞生了很多末世生存小说。乌克兰小说《地铁 2033》和美国《辐射》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乌克兰(苏)与美国代表着冷战中的两大阵营。二国对于冷战不同的反应也影响了两国人民的主体思想。众所周知,苏联的军事较强民生较弱,美国反之。这就导致了苏联阵营的人民对战争抱有更紧张的态度,而美国阵营的人民对战争抱有更平和的态度。两者拥有近乎相同的题材:核大战爆发,世界化为废墟,人们需要在充满辐射和变异怪物的世界中苟活。《辐射》所构造出的世界是一个废土乌托邦,主角“老冰棍”就像罗宾汉那样的侠客在废土中消灭怪物,惩罚土匪。

《辐射》就像是一个冒险家的传记。而《地铁》的主旨与之截然相反:核大战爆发后,在地铁中避难的人们成了仅有的生存者。在地铁中,恶霸们迅速建立了军事组织,主角阿尔乔姆面临着恶霸与异性的双重压力。地铁旨在描写核战后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在作者细腻的刻画里,那些在地铁中生存的人与老鼠没有丝毫差别,核冬天的寒风能让读者感到刺骨。美国的独特历史给予了美国人民乐观的态度。乌克兰在被俄罗斯多次吞并、挤压后,人民便拥有了悲观、敏感的性格。而这些性格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

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当国家被一次次的压迫、征服时,国民性格会最终反映在文学和社会思潮中。这些是长期生活在大一统的国度的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所以在阅读中,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就会对世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