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共产党 99 岁的生日。我和学院所有老师一起观看了《高校党组织战“疫”示范微党课“七一”专题》的网络直播。作为一个多少年没流过泪的大男人,我每次看到、读到医护人员的抗疫故事,总会有想要落泪的情绪波动。我有时会想这是为什么,直到今天在微党课中找到了一些解答,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是三个关键词:经济、精神和经历。
经济和价值
我的专业是经济管理,在教学中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最直接的就是:凡事都有成本。但经济学只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如果任何事都完全以经济学的逻辑作为行为准则,那就如同一个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
疫情全球爆发初期,某些西方国家提出了“群体免疫”的方案(后来提出者也否定了这种方案)。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或许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或许也是整体“划算”的。但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只考虑到了金钱上的价值,没有考虑生命的价值。诚然,在经济学的领域,每个生命都是“有价”的。但现实中,对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具体的家庭来说,生命却是“无价”的。
也许我们可以理解狭义的价值为金钱,但广义的价值一定有更多的内涵。我想,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一定不是 GDP 的追求,不是财政收入的追求。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许更应该被看作是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设定经济增速目标,这正是以造福人民为价值导向的体现。
那么,对于一位教师,应该以什么作为价值导向呢?诚然,大多“青椒”都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但如果没有超脱金钱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又如何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呢?教师所追求的价值,应该是外溢的,应该是给学生、给社会、给国家甚至是给整个人类创造的价值。
精神和历史
精神追求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会给人更高能量的动力支持,可以将精神理解为一种理想信念。
微党课中提到,西安交大医护人员热情高涨、不觉疲惫,是因为在理想信念的支持下潜力不断得以激发。真正的勇者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明知前路艰险,心怀恐惧却执意前行。具备理想信念的人,其精神力量也必然是巨大的。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理想信念呢?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学史可以明理,学史可以启智,学史可以砺能,学史可以正风。习近平同志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 70 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实践史,这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辉历史。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对于一个党员来说,只有站在历史演进的脉络上,才能对从哪来、往哪去看得更清楚,才能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想得更明白,才能更好地看清脚下的路、坚定前行的路。
对于个人来说,也可以尝试着回顾过去寻找初心。微党课中提到,习近平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是陕北梁家河。在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他带领乡亲们打井坝、修公路、制沼气,在这里立下了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经常吃上肉的朴素初心。
曾经只是因为一个老师的负面影响,让我一度极端排斥教师这个职业。后来有幸遇到了硕博时期的导师,看到他们在润物无声中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正面影响,让我也想像他们一样,在培养学生创造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回顾求学路上老师们对我的影响,让我更加坚定了立德树人的理想信念。
经历和担当
找到初心、确定理想信念是好的,但仍然停留在“知”的层面。从“知”到“行”转化并不是必然发生的,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在知行合一中担当作为”。
通常,发生改变的途径可以有三条:一是“倾听—感受—改变”,二是“目睹—感受—改变”,三是“体验—感受—改变”。很显然,经由体验的改变才是更彻底的改变。
微党课中提到,西安交大的一个医生以前觉得把病人治好就是给社会做贡献,并不需要入党。但他在切身经历了抗疫战争之后,才体悟到入党的迫切性。课中还提到,预备党员和发展对象在抗疫期间“激动的发言感人至深”。我毫不怀疑他们在发言时会“激动”得眼含泪水,因为他们是这场抗疫战争的亲历者。能让人真正改变的,一定是亲身的经历而不是口头上的道理。
微党课中,还提到了北京科技大学组10 名共产党员和 20 名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青年突击队奔赴抗疫一线,其中大部分是 95 后,还有 6 名是 00 后。这不正是“体验—感受—改变”的现实案例吗?这些二十岁左右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已经体现在了行动上。
记得疫情初发的时候,看到西方一些地区医护人员集体辞职的新闻报道,我们觉得不可思议,救死扶伤不应该是天职吗?因为在我们看来,军队、警察、消防、医生护士在灾难发生时冲向第一线,这是理所应当的啊。这次疫情让我看到了,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理所应当”,那是在中国共产党员身上才能看到的“担当”,那是真的经历过、锤炼过啊!
最后,祝党 99 岁生日快乐!(作者为烟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