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 - 《南京医科大学报》
首例!解剖新冠肺移植患者的“病”肺
2月29日,全国首例新冠肺炎转阴患者双肺移植手术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教授团队顺利完成。这名59岁男性患者确诊为COVID-19危重型,经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ECMO维持和药物治疗后,连续核酸检测呈阴性,但双肺已严重病变受损且不可逆转。
作者:田天
经评估,陈静瑜和团队决定在负压手术间为该患者进行双肺移植手术。手术历经 5小时完成,患者手术结束后,目前神志清醒,已撤除ECMO辅助。检查显示移植双肺氧合功能良好(氧合指数达 350),生命体征平稳。
而切除下的已严重病变受损且不可逆转的双肺,则在当晚,被立刻运送至附近由江苏省疾控中心提供的流动 P2负压实验车里。
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法医学系主任陈峰教授带领法医学系李开老师,和江苏省疾控中心的谈忠鸣老师穿好 P3防护服,带上增压面罩,义无反顾的走进了这台流动负压实验室。
其实早在 2月 28日晚 8点,还在南京的陈峰教授就接到了省疾控中心的电话,要即刻出发去无锡的任务。顾不上正在吃的晚饭,陈峰教授和李开老师前往学校拿上器材便出发了。到达无锡后,得知患者情况发生变化,暂时不适合进行移植手术。于是他们在无锡又经历了近 24小时的等待,终于在 29日晚近 8点,得到了患者的右肺样本。
在检查确认实验室内所有装备和机械无误后,陈峰教授和李开老师称重后逐层打开样本包装袋,眼前的肺让久经“战”场的法医老师们也很惊讶:严重的出血,肺叶严重的粘连,本该海绵状的肺部触碰起来已经偏硬实……已经无法辩认正常结构。
陈峰教授说:“毕竟这次的解剖任务,相当于和病毒零距离接触,一旦感染,想到自己的肺也可能会变这样,心里也慌了一下。”
但这样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陈峰教授和李开老师专注地开展起了眼前繁重艰巨的解剖工作。
因为防护装备笨重,生物安全操作台的操作也比平时增加了许多难度。随着 9点 40分左右,第二个样本左肺送到,陈峰教授团队将整个肺的各个位置全面剖开检查并取材,经历近 4个多小时耐心谨慎的操作,在36个部位取材近200块,不放过任何一个发现的细节,满足了组织病理、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蛋白质及核酸检测等不同实验检测的要求。从晚上7点20分左右进入实验室一直到工作到了 11点 40分,最终顺利完成了样本检验和取材工作。
随后,陈峰教授抓紧推进对样本的检验,以最快速度完成样本的组织病理学检验,电镜检验由南医大分析测试中心赵文娥老师完成;南医大副校长胡志斌教授和郭雪江教授团队负责蛋白质组学;南医大基础医学院院长苏川课题组负责流式细胞实验,团队成员陈晓军、许磊连夜开展通宵检测,分析肺组织和淋巴结内相关免疫指标,从专业角度作出结果判断,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后续检验工作。
此次的肺部样本是在肺移植当天即时送检的样本,样本鲜活清晰。经过对病理切片检验分析,专家发现,病患肺部纤维化较之以往的病理解剖更重,范围更广,也有明显的炎症表现。但气管受损并不严重,支气管内没有见到“黏液栓”的形成。通过大量的读片,专家发现新冠病毒主要感染的是 II型肺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
科研人员研究指出,终末期新冠肺炎的病理改变为机化性纤维化和肺出血。这一结论为临床干预、新药研制以及为今后更为深入的研究指明方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具有重要医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