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光华生于质朴

———记全国优秀教师、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主任郭晓奎

2010-09-13     浏览(345)     (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主任郭晓奎教授,曾获得多项荣誉和学术职务。他并非从医学院毕业,而是通过机缘巧合选择了医学微生物学并走上讲台教书育人。他强调教学的重要性,并认为教学是高校教师的第一要务。他谦虚地表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但仍然感到幸福感会随着学生的成长持久伴随着他。他的成功来自于勤奋和不断努力。他建议要跑在前面加速运动,以便赢得更多的机会和取得突破。





  郭晓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学微生物学》负责人。曾获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高校名师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称号,先后获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教育部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以及省市级2项教学成果奖和7项科技成果奖。兼任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委会主任委员、食品微生物学专委会(筹)主任委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主任委员和上海市食品学会乳酸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不知有多少医学生,曾经因微生物学唉声叹气,为寄生虫学捶胸顿足。戚戚然盼着,能有一位神奇的老师从天而降,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于是郭晓奎教授来了,他凭借着庞大的知识储备、清晰的授课条理以及风趣的哲思,令那些面目可憎的小生物都生动可爱起来。作为郭老师的学生,能够通过采访了解他的人生经历、态度和思考,实为一大幸事。
“从事医学多是机缘巧合”
在接受过采访的众多名医、教授中,郭老师显得十分与众不同,因为只有他并不是从医学院毕业。高中毕业后,郭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被四川大学微生物专业录取,成为川大那一届仅有的六名内蒙古学生之一。当被问及是什么促使他后来选择了医学微生物学,并且走上讲台教书育人,郭老师的回答出人意料的朴实可爱。
  “当年选择微生物专业,一来是自己的生物课学得好,二来也是无奈于招生的专业实在太少。”郭老师回忆道。四年大学毕业后,同样是出于偶然,郭老师来到哈医大执教。“当时我还年轻,什么都不懂。去黑龙江是因为那里的人事厅态度最好,去哈医大是因为他们拍板最快。”郭老师的话语中带着北方人特有的幽默与直爽,“要不然的话,我现在可能在故宫负责文物防腐呢。”
  而立之年,郭晓奎老师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仅仅两年后又再次破格升为教授,后赴日本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对于这段外人看来颇为传奇的经历,郭老师却也将其归为机缘。刚到日本的时候,由于语言不通也曾遭遇很多困难。尽管如此,在之后的两年中他还是令导师青睐有加,获得了许多去其他国家短期交流的机会。郭老师表示,现在的学生出国比起当时要容易得多,反而更应好好考虑。能够开拓自己的视野固然是好的,但凡事因人而异,要视自己的目标来确定方向。
  这一路走来的种种,在郭老师的口中仿佛真是天意为之,顺其自然。但机会从不青睐没有准备的人。正如郭老师形象的表述,他与医学是“先结婚后恋爱”,从毫无医学基础到结合临床对着学生侃侃而谈,跨越这个过程的辛苦可想而知。如果没有睡在实验台上的毅力,没有边学习边创新的魄力,又何谈如今的功成名就。但郭老师对此只是轻描淡写般的带过,始终重复着“其实我很平凡”这句朴实的话。
  “始终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在郭老师的简历上,大大小小的奖项占了满满一页纸,囊括了学术、教学、团队等方方面面。郭老师表示,在这些奖项中,自己最感自豪的莫过于全国优秀教师奖。由此不难看出,郭老师对教学是多么的看重。
  “其实我不是一个擅长讲演的人,但是既然选择了高校教师这个职业,就应当把教学放在第一位,这是出于职业道德。”从“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到医学院校长奖、交大校长奖,这些无不是对郭老师教学水平的肯定。在他指导下的六名参与科研的本科生,仅一年时间便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5篇论文;他提供机会并鼓励自己的研究生尽早完成硬性指标,让他们能够有时间自由地做自己喜爱的事,好好享受科研的乐趣;他反复强调医学教育就应该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花时间全方位地了解每一名学生。这样的一位老师,怎会不受学生爱戴?
  郭老师谦虚地说,对于教学他仍旧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身为博士生导师,又承担着863项目,郭老师的科研压力也很大,时间总是不够用。
  因为他感觉自己还是无法投入全部精力为学生服务,甚至用了“痛苦”这般严重的字眼。他觉得全国优秀教师奖并不是那么实至名归,因为自己并没有很出众,资质更好的大有人在,只是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教学上而已。虽然着力科研可能更易出成绩,但他并不遗憾,因为学生的点滴进步会带给他更大的幸福感,而且这种幸福感会随着学生的成长持久伴随着他。
  “跑在前面的是加速运动”
  为什么会有今天的成就?郭晓奎老师坦率地说,是因为生活的压力比别人大。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来自于农村,既要供养父母,又要供妹妹上学。“一切只能靠自己,一定要做得比别人多,做得比别人好才行。”郭老师如是说。
  勤奋是必不可少的,要珍惜眼前宝贵的时光,跑在前面的是加速运动,郭老师告诫我们。他说人生就像过红绿灯一样,如果能早些时候就加把劲,趁着绿灯通过第一个路口,就能够赢得之后的机会。当你再转过头去的时候,领先的可能就不是一两个车位,而是几个街区了。
  跑在前面的是加速运动,这句话还有另一层含义。谈及自己研究的学科,郭老师表示微生物学本来已经快被“放到抽屉里”去了。而现在结核,艾滋和乙肝这三大疾病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微生物学则是其研究的基础。在全国科技重大项目中,整个医学领域只有传染病这一个项目。近年来不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也给这门古老的学科带来了新的生长点。如果想要有突破和建树,就要从未被开垦的领域着手,在科研上,领先一步即是巨大的优势。
  采访结束的时候,郭老师示意要送我们离开。面对我们的婉言谢绝,他笑着掏出门禁说:“我不开门,你们有谁出得去?”亲切的就如同朋友一般。其实私下里,学生都喜欢称他为晓奎老师,似乎这样更符合他留给我们的印象———善良、朴实、春风化雨。回看隔离了病原教研室的那扇玻璃门,它把晓奎老师毕生研究的细菌、病毒挡在身后,却断然隔绝不了一位教师对其事业的勤勉和热爱。 ·学生记者 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