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管廊成为基础设施建设“新蓝海”。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城市地下管廊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提升防汛抗洪和减灾救灾能力。
紧跟国家战略导向,中建三局城市投资运营公司明确“加快推进地下空间等新领域、PPP等投资模式领跑行业”的发展方向,2015年11月6日,经过4个月的竞标攻坚战,最终在22家央企中脱颖而出,以中建集团名义中标全国首批、湖北首个管廊PPP项目———十堰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拔得全国地下综合管廊市场“头筹”。
目前,中建三局城市投资运营公司在湖北投资建设十堰、黄石、武汉等地管廊项目,总里程逾150公里,投资额160亿元,向行业输出了“投资、建造、运营”全产业链“中建方案”。破解城市发展之痛作为中建三局首个运营期回款管廊项目,十堰管廊长44.5公里,概算总投资额约50亿元。从2015年12月开工,到2017年12月启动试运营;从2018年10月全面运营,再到2019年4月获取首笔付费近1亿元……项目不仅投资、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运作位于行业前列,也为“下雨看海”“拉链马路”“空中蜘蛛网”等“城市病”的“治愈”提供了一剂“良方”,有助于实现城市建设“里子”“面子”协调发展。今夏,湖北大雨滂沱,多地遭遇“看海”。对此,受益于中建三局投资建设的十堰管廊,十堰人民“底气十足”———由于管廊“满负荷”运转,抗灾能力大大加强。面对暴雨侵袭,廊内的雨、污管线和地面管沟“亲密合作”,地面积水被迅速排清,一改十堰过去“一遇暴雨就积水”的老样子,市民出行畅通无阻。
令人自豪的是,为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十堰管廊将其“辖区”内的14公里污水管廊规划入廊,并巧借地势,利用地形纵坡现状,使污水在市政管网与入廊管道之间借助重力自由切换输送,利用“专列”将污水送到污水处理厂“吃干榨净”。
此外,管廊还能帮助城市“美颜”。以往各种线缆搭接形成的“空中蜘蛛网”是城市建设的硬伤,特别是在老居民区,各种线缆盘根错节,一旦发生漏电、起火等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同时,路面被“开膛破肚”,挖了填、填了挖,像拉链一样不停开开合合,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生活。
“已入廊的131公里管线运维管理良好。”在十堰火箭路管廊控制中心,十堰管廊项目副经理刘小鑫为记者揭秘了城市“美颜术”。只见火箭路管廊就像三条长长的隧道,宽12.95米,高4米,分综合、电力、热力等3个仓室,将电力、通信、给水、排水、热力等11种市政管线装进“集体宿舍”。不仅能避免路面被反复开挖,还能将直埋管线20年的使用寿命延长到100年,大大降低了断水、断电、断网的频率。
“管线不再在空气和土壤‘裸奔’,可‘靶向定位’进行随时随地检修,一旦出现漏水、漏电、漏气等异常,控制平台就会自动发出警报。”刘小鑫介绍,各监控、检测数据都汇入一套智慧管理系统,系统内设定了温度、湿度等相应的安全区间,检测数据超过安全值后系统就会自动识别。控制中心24小时有人值班,收到警报后,会第一时间确认异常情况,并按预案处置。
5年来,全国近500家企事业单位慕名至十堰管廊学习。2018年11月,财政部、住建部点赞中建三局城市投资运营公司探索的“十堰模式”———“山地城市集约化建设模式、生态敏感区绿色开发模式、老工业城市政企二元管线体系整合模式,在全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破局管廊建设之难明亮的走廊、整齐的架子、大小不一的电缆,乍看像是走进五金店的管线仓库,宽敞处还能跑汽车……城市的“里子”虽“低调”隐藏于地下,但在建设过程中也曾“过五关斩六将”。
开源巧节流。十堰市政府和中建三局组建中建十堰管廊公司,注册资本金9亿元,其中十堰市出资3亿元,中建三局出资6亿元,且3年可获9亿元的专项资金补助,但还有约32亿元的巨额资金“缺口”。
对此,城市投资运营公司借助中建三局在传统融资领域的优势,先后获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累计45.25亿元的授信额度,平均期限25-30年,批复利率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项目创新融资模式,于2019年12月通过上交所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管廊PPP资产支持证券,规模达到23.16亿元、期限不超过29年、利率3.88%,一举创下“央企首单、期限最长、同期利率最低”三项市场记录。在宜昌点军管廊,中建三局与中建基金联合投标,化解前端股权融资难题,采用“中建三局+实体合作企业”认购基金份额模式,成为中建三局首批契约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之一。
管廊“悄悄建”。7月20日上午8时,十堰市主干道北京路熊家湾立交桥迎来交通早高峰。即便是在2年前管廊建设高峰期,该路繁忙交通景象也丝毫不受影响。为避免施工对居民和城市交通带来不利影响,管廊建设时引入盾构技术,确保地上行车和地下施工互不干扰。立交桥地下基桩密布,为绕开它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盾构机加以改造,在全国首次采用“小半径急转弯”管廊盾构技术,让管廊在325米内4次“蛇形拐弯”,从而精准避开基桩。
黄冈管廊则在此基础上巧用“顶管机”,地上车水马龙,而地下顶管作业“静悄悄”,顶管作业对路面破坏较小,也无需拆迁和管网迁改,目前黄冈管廊已顺利实现开顶,是目前国内采用顶管法施工最长的综合管廊工程。
“搭积木”建管廊。7月20日,在宜昌点军管廊预制现场,浇筑、成形、拼装,工人们正在将一定规格的像“积木”一样的预制件浇筑成形,随后运往建设现场,拼装起来形成管廊。对此,宜昌点军管廊项目执行经理金为宝赞不绝口:“这种‘搭积木’的方式,比现场浇筑节约60%工期,最大程度降低了封闭道路的时间。”
“预制拼装”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管廊建设的技术空白,还减少了70%建筑垃圾,进一步提高了综合管廊的实施效率和和经济效益。”
据统计,中建三局城市投资运营公司在管廊建设中累计创新使用新工艺、新技术30余项,其中17项技术获国家专利。在先进技术引领下,十堰管廊创造了“1周1公里、产值1个亿”的“十堰速度”;黄石管廊创造了“当年建成、当年入廊、当年投入运营”的黄石速度,有力保障了湖北省第十五届省运会的胜利召开。破译智慧运营之道管廊只有安全高效运营,才能成为城市地下“生命线”。目前,十堰管廊和黄石管廊已投入运营,中建三局城市投资运营公司以智慧化管理为依托,为管廊提供了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
标准化填补空白。“这是《十堰市地下管廊管理办法》,这是《项目现场运维管理操作指引》,还有入廊协议、安全应急预案等等。”据十堰管廊项目运营管理部经理刘垚介绍,管廊即将进入运营之初,运营办法不明晰,各方主体管理机制也有待完善。2017年5月开始,项目先后前往厦门、上海、长沙、四平等地考察管廊运营情况20余次,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十堰本地实际,助推十堰市政府出台管廊管理办法、入廊行政管控办法、绩效考核办法、运维实施细则等6份政策文件,构建全方位的运营外部政策体系。截至2019年12月,陆续编制了运维实施方案、管理制度、作业手册等16份内控文件,明确运营模式、组织架构和风险管控措施等运营核心内容,厘清运营期供需双方权责、运维标准及入廊审批程序等,建立全周期运营管理体系,填补了湖北管廊运营政策空白,为管廊运营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收取入廊费、日常维护费、可行性缺口补贴来保障项目运营。后期,我们将持续探索和完善运营机制,助力形成地下管线应入尽入和有偿使用全面落地。”十堰管廊项目副经理刘小鑫说。项目运营1年多来,十堰市政府连续3次按期支付可行性缺口补贴,有效保障了管廊公司正常运行及现场运维管理。截至目前,中建十堰管廊公司已与电力、通信、广电、供水等16家管线使用单位签订入廊协议,累计入廊管线里程131公里。
“千里眼”云端监管。十堰管廊已打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湖北省内首个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支撑,在国内首次将《城市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应用于实践,借助视频监控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电子巡检系统、防入侵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等,全天候监测管廊、管线“身体健康”,发现“不适”,系统立即“呼救”,管理人员“靶向定位”实施“医治”,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每公里平均有60多个监控、检测点。”十堰管廊工程维护负责人刘涛说,地下管廊内由于管线种类较多,对安全要求非常高,分别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气体浓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感温光纤、感烟探测器等7大类,目前44.5公里的地下管廊共安装各类监测设备3000余个。依托十堰地下综合管廊规范化、规模化运营,十堰市政府将其打造成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2019年11月,项目实施主体———十堰市住建局斩获湖北省第二届“改革奖”。
机器人智能运维。2018年10月5日,黄石管廊项目技术负责人吕霁正在主控中心值班,突然传来急促的预警提示音,智慧化管理平台同时弹出“奥体大道污水舱水位预警”弹窗。原来,为迎检省运会召开,道路施工单位昨天才将污水管接入管廊,但入口还未来得及封堵,又碰上了暴雨天气,智能巡检机器人准确检测到这一情况,并同步将预警信息传送至主控平台,在现场运维人员的协同处置下,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黄石管廊是国内首次成规模引进智能巡检机器人的管廊项目。项目负责人张泽勇介绍,“轨道式机器人可以通过管廊沿线轨道,到达廊内任何一个角落,有效检测和识别管廊设备故障,通过无线网络传回控制中心。”该智能巡检机器人通过悬挂在固定轨道行驶,能够轻松应对40°爬坡,最小转弯半径2米,适应大坡道起伏、多弯道的管廊环境,还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有效进行管廊内部人员入侵与行为识别、多种气体浓度实时监测与分析,环境监测、管线探伤检测、管廊舱体检测等,截止目前,运营示范段已累计安全运营700余天。
未来,中建三局城市投资运营公司将继续立足国家加快推进科学城镇化发展方向,抢抓国家全面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发挥全产业链优势,不断总结现有试点经验,创新模式,丰富“中建方案”,亮化管廊品牌,切实履行中央企业在城市综合管廊开发和建设中的“国家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