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北石油报社 - 华北石油报

数 字 化 激 活 老 油 田

——采油三厂留楚油田见闻

作者:记者郭闻风 特约记者刘芳    
2020-08-02     浏览(202)     (0)

  7月17日,记者在采油三厂饶阳工区楚一联合站中控室看到,来自生产现场的数据每5分钟传输一次,20秒钟屏幕切换1次,重点井视频同步传输。“现在通过电脑屏幕,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对所有井巡检一遍,再也不用风吹日晒了。”员工任晓斌说。
  位于冀中腹地的采油三厂饶阳工区管理的留楚油田,是华北油田打造的“两点一面”数字化示范工程之一。在当前疫情蔓延、油价低迷的石油“严冬”时期,数字化建设,为老油田解决用工总量大、管控效率低、生产能耗高等突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统计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前7个月,留楚油田开井时率平均提高 1.5 个百分点,系统效率上升1.3%,单井日耗电下降5.6千瓦时,生产经营指标相比计划指标节约了439.5万元。
  听“数字指挥”,做“智能管理”
  “楚102-9井停井报警,请值班员工去看一下。”7月17日,在楚一联合站中控室,坐在监控器前的员工通过电脑屏幕“巡井”时,突然发现楚102-9井数据出现异常,第一时间呼叫值班员工,问题也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
  变人工巡检为电脑巡检、通过平台第一时间发现异常,这是数字化建设带来的变化之一。
  饶阳工区主任张涛向记者介绍,目前留楚油田数字化建设形成了三大系统构架,即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管理,生产数据由传统的人工录取、现场操作,变为远程自动实时采集、集中监控,工作模式由值守型转为集中监控,
形成了以工区生产管理平台为中心的管控模式,指令由中控室直接下达到岗位员工,管理链条大大缩短。
  每天从生产现场传来大量繁杂的数据是观察分析油井细微变化的“帮手”,是及早发现问题的“助手”。员工可以通过油井“环”实时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不正常井,还可以通过与基准功图对比、连续功图自身对比两种方法,及时发现油井液量变化,亦可以用功图载荷排查不正常井,根据液压变化来判断不正常井等等。
  就在前不久,楚二站南环西线13口串联井正常环流量是每小时7立方米,一天突然降至每小时5立方米。员工通过数据比对,迅速排查该环油井,发现楚29-55X井功图异常,快速将不正常的井排查出来。
  通过对数据分析,员工还能为生产优化运行参数、构建合理的间开周期等,从而进一步细化生产管理。楚29-22井动液面测不出,正常生产时功图严重供液不足,员工分别采取停3起1、停5起1、停6起1、停8起1观察连续功图变化,最终选定停6起1作为最合理的间开周期。
  通过对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应用,更多的生产中枢都在听“数字指挥”,做“智能管理”。据统计,自数字化建设以来,留楚油田通过参数调整优化,提高了开井时率,年增加原油产量755吨;深入开展油井大数据分析,全年减少维护作业12井次;油井系统效率上升,单井日耗电下降,年节电36.1万千瓦时,制定合理间开周期6口井,年节电2.5万千瓦时。
  促优化升级,降成本支出
  合理管控人工成本,是激发老油田提质增效动力和活力必须面对的一项重点工作,留楚油田也不例外。
  据饶阳工区副主任陈佩磊介绍,这个油田现有岗位员工176人,平均年龄46岁,相比采油三厂其他同等规模的油田来说,用工数少20%。这样的成绩,就得益于数字化建设。
  目前,工区有195口油井、76口水井,靠传统的人工巡检需要30多人,而现在员工听“数据”说话,看“屏幕”巡井,18个人就能完成过去的工作。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