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徐州矿工报 - 徐州矿工报

念念不忘那份馈赠

作者:◎陈卫春    
2020-07-02     浏览(41)     (0)

1982年8月,我大学毕业服从组织分配来到徐州矿务局,被安排在位于贾汪新工区的农副业总厂卫生所工作,第一次与《徐州矿工报》有了亲密接触。新鲜的矿山新闻、生动的矿工身影、不拘一格的版面,丰富多彩的副刊……30万矿工和家属的火热生活和工作跃然纸上,深深地吸引了我。

渐渐的,在工作之余,我萌生了给《徐州矿工报》投稿的念头,先投石问路写了几篇科普稿件,工工整整地誊写在稿纸上,通过邮局寄到报社,没想到很快就被刊发了。这激发了我继续写稿的热情,随后创作的其他体裁的文章也陆续刊登在不同版面。科普方面,我着重在提高矿工健康素养,识别伪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结合新闻热点和四时八节展开;另外以自己儿科专业特长,对读者普及科学育儿知识,为矿工服务。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1990 年夏天,我到上海参加为期一月有余的全国儿保医师高级研修班学习,大开眼界,对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新认识,同时产生了强烈的分享欲望。于是我将有关知识点进行了系统整理,写了一组稿件,专程到报社向时任副刊部主任袁庆南老师汇报,袁老师非常支持,随即将我介绍给彭守信老师。以后就有了配有编者按的连续13期的《婴幼早教释疑》系列文章。

1987 年10月,我的孩子出生,作为儿科医生,我有了更多体会。于是我把养育儿子过程中的喜怒哀乐记录下来,再与科学育儿巧妙结合,三五百字,别开生面。“矿工之家”版编辑刘莉老师开出了两个栏目——“我与孩子”“科学育儿”,一事一记,寓教于趣,很受读者欢迎。

此外,1993年3月,针对在徐州矿务局的非徐州籍外地大中专毕业生多,存在许多人才管理使用等突出现实问题,我在为徐州市委组织部撰写《应加强对在徐非徐州籍外地大中专毕业生学习工作生活等科学管理》论文的同时,对这些问题分别撰写短评,一方面呼吁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一方面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正确面对,立足自身,自强自立,改变处境。报纸为此专门开辟栏目《处世 ABC》,一组署名“一由”的“睁圆眼睛看路”“咬紧牙关练内功”“不卑不亢做人”“嫉妒不如实干”等文章纷纷出炉。1991年6月15日,徐州市科普作家协会成立,经袁庆南老师推荐,我荣幸地成了首批会员,以后经许多场合也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于 1994 年 4 月加入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2017年12月加入江苏省作家协会,至今在全国1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1500多篇,其中数十篇获全国、省市级奖项。荣获 2016年《健康报》“科普达人”称号,2017 至 2019 年连续3年被《健康报》授予“健康传播影响力人物”荣誉称号。这一切都离不开《徐州矿工报》的培养和帮助。

1993 年 8 月,因为工作调动,我离开了抛洒热血和青春的徐州矿务局。因为走得突然,无法一一向朋友同事告别,非常遗憾。临行前一天,我来到报社,向耿家强老师说明情况,耿老师二话没说,立即从歌本上撕下了我要的《朋友再见》,加上我的几句留言,很快就在报纸上登出,了却了我的一桩心事。

往事历历,在煤海从业 11 年,我与《徐州矿工报》密切交往了11年,一切如此美好。离开煤海已经27年,我依然念念不忘《徐州矿工报》,那些人,那些事,均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份馈赠。在《徐州矿工报》创刊 70 周年之际,万千话语道不尽我满腔的感恩和祝福。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