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理工大学 - 《上海理工大学报》

专业课飘出“思政味”共绘育人“同心圆”

作者:缪煜清    
2020-07-10     浏览(130)     (0)

  课程思政是在非思政的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范围上说,她从属于“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三全育人,其核心都是立德树人,其具体内容有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品德塑造与职业道德、家国情怀与政治认同等。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精华,体现了由格物致知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三段论思想。格物致知是对世界的探索与求知,是科学精神;修身是将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品德的塑造,是由外而内、立德树人的过程;个人品德的完善再施加于外,是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爱国情怀。
  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可讲述的内容有中国科技史与中国史、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文化、当代中国科技与国情、科技之美、人文之情等。课程思政体现了科技与人文、知识获得与品德塑造的融通教育。显然,作为课程思政的具体执行者,课程思政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学以致用和崇尚实践的“知行合一”观,并将其运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要求领导干部要做知行合一的模范,知要真知、行要真行、知要真懂,行要“马上就办”。因此,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老师的要求。要求学生相信的,自己也应该相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应该做到。信要真信,信要即行,行要真行!做到知行合一。
  上海理工大学的校训“信、义、勤、爱”就很好地阐述了这一思想。信是目标,信仰真理;义是道路,遵循真理的规范而行;勤是态度,每日三省自身,“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效仿天地,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永不停息;爱是情感,爱真理,爱党爱国爱人民。
  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问道、也要问心;既要拓展丰富已有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水平与能力,也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起到“师范”作用,行不言之教。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在自我成就、自我升华。课程思政不仅仅培养了学生,也培养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