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黄山学院 - 《黄山学院报》

红柳的花  塔河的冰

——专访黄山学院2019-2020四星级志愿者

2020-05-30     浏览(366)     (0)


别上红袖章,穿上红马甲,戴上红帽子,走上街头,涌进车站……我们总能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忙碌而又辛苦的身影、响亮而又礼貌的言语、灿烂而又明朗的笑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素不相识却能给你提供最需要的帮助,萍水相逢却尽其所能帮你解决问题,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在2019至2020年黄山学院星级志愿者评选活动中,经济管理学院的杨婉晴与王天一,生命环境与科学学院的李顺顺等10名志愿者,被授予四星级志愿者的称号。

不求回报 奉献自我

“志愿服务是什么?志愿服务不是别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奉献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你要不求回报,为了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献出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拥有长达1141.1小时志愿时长的杨婉晴,在别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而对于她而言这只是一个数字罢了。

对于很少参加志愿活动的大学生们来说,其潜意识里把志愿服务活动当作是一个既耗费时间,又单向付出的过程。而在有着长期志愿服务经历的杨婉琴看来,大学生要多出去见识世界 ,参加志愿活动可以学到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多做,坚持下来,志愿时长也就多了,视野也更加广阔了。”

在颍泉区2019“接您回家”青年志愿者活动中,杨婉晴通过参加火车站志愿服务活动,接触不同行业的人,再对比现在的自己,让她有了更好的规划,知道以后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在参加阜阳市人民医院职业礼仪培训时,身处医院的压抑环境下,她又无比清晰地感受着人间冷暖,深刻体会到要“珍惜眼前人”,不要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参加阜阳市“阔步新征程,讴歌新时代”主题演讲比赛志愿活动时,她体会到承办一个大型活动背后的不易,知道每个环节都需要全心投入。

“不能为了做志愿活动而做志愿活动,这个社会的确有黑暗面,但是你要相信这个社会是充满爱的,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不会永远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让心中充满爱,坚持下去,我们可以更多地接触到世界美好的那一面。”杨婉晴笑着说。

尽己所能 丰富自我

回想志愿服务的历程,从一开始的消磨时间到后来的积极投入,王天一一直在这条路上汲取正能量。“志愿活动并没有想象得那么苦、那么难,现在的志愿活动大多是‘以老带新’的模式给新手们培训。坚持用心做,还是很顺利的。就算不做志愿活动,也是碌碌无为浪费时间,倒不如利用这段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王天一在谈及参加志愿活动的初衷时说道。

“其实做志愿服务,你尽其所能去帮助别人,缓解别人的痛苦,减少别人的麻烦。有时候,你可能也无能为力。就像帮助那些不会操作自动售票机的老人一样,有的票由于故障会卡在里面,看着很着急,我们也不能立刻帮忙将票拿出来,只能联系相关人员来处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王天一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参与感,如此便足矣。假期中,王天一总会在家人的支持下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这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也促进了他对社会的感性认识。

体验过程  提升自我

“在火车站做志愿活动时,有政府安排大巴车免费送农民工回家,我们的志愿工作是引导他们上车。朴实的农民工不敢相信会有这样好事降临在他们头上,因此要向他们解释很久才能让他们半信半疑地上车,接受政府的好意。”生命环境与科学学院的李顺顺认为,志愿服务工作能够顺利完成,政府的支持十分重要。

“很多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在火车站进行的,来来往往的人流量很大,年前的时候不清楚武汉的情况。直到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后一天才知道出门时需要做一些防护措施。想想不禁后背发凉,还好没有出什么事情。”李顺顺在此时想起还心有余悸。“我认为志愿服务的过程是很奇妙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大家由陌生到熟悉,还有可能结识一些外地的好友,相约以后一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服务培训和实际工作,她增强了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和帮扶弱势群体意识,学会与人团结合作,依靠团队力量去共同完成任务。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看到了无数逆行的志愿者。他们不求回报,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参与了这场战斗。志愿者陈红泼曾说:“我们绽放的时候是红柳的花,我们深沉的时候是塔河的冰。”这世界上千千万万的志愿者,正在共同为心中的伟大事业而奋斗着,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他们这群人而更加美好。

校报记者 徐苏  王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