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治医学院 - 《长治医学院报》

漫谈消化道造影检查及其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唐振良    
2020-05-30     浏览(179)     (0)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加之电子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手机应用已呈普遍性,外卖、网购、交付水电费用……诸多事情坐在家里就能搞定,这也导致了人们的运动量大大下降,肥胖者与消化道疾病随之增多,特别是消化道的功能性病变,如反流性食管炎、胃神经官能症、肠功能紊乱等愈加常见。
  一、人体消化道的组成与功能
  人体消化道(也叫消化管)与消化腺(肝、胆、胰腺等)共同组成消化系统。消化道器官包括从口腔到直肠的空腔管道,即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以及阑尾。我们根据检查的部位或器官不同,将人体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包括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中消化道(小肠:主要指空肠和回肠)和下消化道(结肠或大肠)三部分。其功能是完成人体对所需营养物质的运输、消化和吸收。
  二、为什么可以通过造影诊断消化道疾病?
  消化道造影是消化系统X线诊断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我们知道,食管和胃肠道在解剖上都属于中空器管,胃肠道内含有不同程度的气体和内容物。除了食管位于胸腔之外,胃肠道皆位于腹腔内,它们与腹部其它器官组织的密度差别不大,所以要观察这些器官(管腔)的情况,以发现、诊断疾病,便需要借助人工造影的方法——将一种造影剂(也叫对比剂)引入体内(如口服硫酸钡),使我们所要检查的器官内腔显影,由此改变了其与周围组织器官密度差别,得以观察到这些器官的正常表现、异常改变或病变状态,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三、消化道造影检查前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
  1. 医师的注意事项:
  a认真阅读申请单,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及检查目的,需要时进行必要的体检;b 造影剂温度适宜,重症患者必要时要有临床医师陪同并有必要的急救准备;c 常规下胸腹部透视尽量减少病人照射量,特别是婴幼儿;d 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e帮助陪侍者做好射线防护(如穿铅围裙)。
  2.患者的注意事项:
  a 应保持在6-12小时内禁止饮食(一般当天检查要求病人前一天晚上10点后不再进饮食);b检查前三日停服不透X线的药物(如铋剂、钙剂等)和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及食物。
  3.造影剂(对比剂)与产气剂的准备:
  所用造影剂为医用硫酸钡,必须是纯净的,无味无毒,其特点在胃肠道不被吸收,也没有过敏反应。根据检查部位或目的的不同,要求配制的浓度和量也不同。产气剂是一种发酸的发泡剂,一般在吞服钡剂之前服用,其目的是为了产气,形成气钡双重对比的造影效果。尤其是贲门癌和胃癌的病例,在双重对比下,可以很好地显示肿块所形成的充盈缺损的边缘。服后嘱咐患者不可打饱嗝,否则气体从口腔排出失去产气意义。(对于脑梗患者一定要慎用,对儿童及手术后病人一般不用)。
  4.调配造影剂的注意事项:
  a 上消化道造影,特别是检查咽喉部和食道,要求调稠钡剂(钡餐),钡水比例为3~4/1(常用200-250克);术后病人,食管狭窄或吻合口有狭窄者,根据情况调稀。b 中消化道造影钡水比例约为1/1(钡水比例相当);c 下消化道(结肠造影)1/4(稀钡,即钡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点是很关键的,如果这个配制的比例不合适,便会直接影响到诊断质量甚至发生误漏诊。调适最好用压舌板,比如:上消造影要求钡糊挑起后,流下去正好是一条线,而不间断。如果一滴滴往下滴即是太稀,食道上挂不住(或不能“涂抹”),如果一块一块往下掉,则太稠,形成涂抹不均匀或出现假象影响诊断。
  四、消化道病变诊断中,消化道造影与内窥镜技术的优缺点分析比较
  1.消化道造影的检查特点:
  吞入造影剂后,采用多轴位或多体位观察,必要时用压迫器辅助触诊按压、推挤等,依次观察食管、胃肠道的内腔形态、粘膜皱襞、收缩、充盈、弹性与韧性、蠕动波和有无肿块与压痛等。观察中利用:①透视与照片相结合,即透视下看到阳性征象或可疑的立刻照下来,以免被胃肠道的运动和变换体位所掩盖,这样也可以更好地节约时间;② 形态与功能并重,就是通过器官的形态,蠕动波形的变化来判断它的功能状态;③充盈与压迫相结合;③解痉剂的应用,可鉴别一些器质性与功能性病变(如贲门癌与贲门失弛缓症)。
  2.内窥镜的检查特点:
  内窥镜对于局部的细节比较直观,它能顺次清晰地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甚至降部的粘膜状态,而且可以进行活体的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镜下可以直接观察粘膜结构、齿状线情况、粘膜色泽的变化、贲门幽门的通畅度开闭情况,也可见蠕动波。但它是眼睛随着镜头移动观察,不能观察到器官全貌。
  3.消化道造影诊断的优点(与内窥镜比较):
  造影是通过引入体内造影剂观察消化道状况,虽是“间接显示”——隔皮断瓜,但可观察到整体的器官功能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统一性,还可观察胃肠道周围的组织器官情况,所以对功能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大,明显优于腔镜。“功消症”的诊断,成为消化道造影的特征性诊断优势。比如贲门功能、食管下段的功能,我们可以通过贲门的紧张度、变换体位看有没有反流(反流程度、量的多少)以及食管的排空状态和造影剂通过时的挂留情况等来判断;胃功能紊乱,我们可以通过胃的蠕动和排空状态的时间来判断,比方蠕动不规律、排空过快,都可以直观反应其功能变化。而对于“功消症”,胃镜检查一般没有异常发现,但病人可有嗳气泛酸、口干口苦(如胆汁反流性胃炎)、呃逆、饱胀等反应强烈。特别是近年来临床上腹胀的病人比较多,多是因运动少,生活不规律、生气或精神因素所致。造影中多表现为窦部及十二指肠球内积气多,特别是十二指肠球的积气,临床是60%以上的人有嗳气和上腹胀,大便不规律等症状。还有对于胃下垂的分度及食管癌的定位,造影检查优于内镜,它虽有一定程度的放大,但相对便于测量。消化道造影的优点还在于,它不像内镜检查要求过高的适应症与禁忌症,除一周内有活动性大出血、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禁忌外,一般都可行此项检查。而内窥镜检查对心脏病、心律失常、哮喘、咽喉部疾患、食管损伤等皆为禁忌,且并发症较多。
  4.消化道造影的劣点(与内窥镜比较):
  消化道造影难于确诊胃肠道早期粘膜的病变,对早期粘膜病变的误漏诊率高,不能看到肉眼意义上的充血、水肿与溃疡的大小与深度,对于溃疡的判断只能通过“项圈征”、“粘膜线征”、“激惹征”等间接征象来推断病变;而内窥镜可以直接看到局部的炎症充血水肿,溃疡糜烂面的大小形态,在发现肿物如息肉和癌肿时可以同时进行活检。总的来说,对于器质性病变的诊断,包括肿瘤、溃疡、腺瘤、息肉、憩室、结核等,二者均可诊断,但在肿瘤、溃疡、小的息肉等诊断方面造影不及内窥镜的检查准确。内窥镜检查的优点特别是对于食管癌、胃癌的早期诊断上具有明显可靠性、准确性。
  五、如何提高消化道造影诊断的准确性?
  1.认真查看申请单,详细了解询问病史;对消化道疾病的常见症状加以分析,其共同症状有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嗳气、体重减轻等,但不同部位的症状又有不同:①食管病变的症状另有吞咽时胸骨后疼痛、不适感,吞咽时食物过缓、滞留感甚至咽下哽噎、阻挡感;②胃部病变症状另有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食无味等,见于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症等;③结直肠类疾病症状另有早期粪便隐血阳性、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粪便性状改变(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粘液脓血便等),甚至腹部疼痛、里急后重感。
  2.根据病情及检查部位,调配钡剂的浓度与用量。
  3.常规胸腹部透视:这是造影前不可缺少的检查步骤,它可以率先发现消化道穿孔、肠梗阻、膈疝以及胸腔积液、气胸、心衰等重要情况。
  4.多体位动态观察,发现病变时利用压迫器适当加压、即时点片等。既可节约检查时间,又可为诊断提供第一手资料。
  5.利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应用解痉剂或镇静剂等,也是提高消化道造影诊断准确性的方法途径。
  消化道造影检查需与内镜以及腹部彩超、CT检查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对消化道病变作出正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