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海南大学 - 《海南大学报》

做一朵尘埃里开出的浪花

作者:法学院 汤佳琪    
2020-07-05     浏览(111)     (0)

  2020年,目光所及,似乎在教会我一句话:“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大山。”
  我们常说,我们身处一个多么伟大的时代,时代赋予了我们资源、平台,时代赋予了我们愈来愈多元的选择和未来。可是那些在光鲜亮丽的外壳下平凡着的年轻人也说,我们是被奔涌的后浪掩在海底的尘,生活不绚烂也不多彩。我们的梦想是束缚在面包里的糠,是吃一口都能噎出眼泪的酸楚。
  当哔哩哔哩后浪企划的第一支“后浪”mv推出之时,看客中有人的眼里蹦出了向往的光,我懂那是他希望的生活;有人的心中汹涌澎湃,我懂他期待成为奔涌的后浪去闯荡;也有人的头渐渐沉下,我懂他知道他不是这里面的后浪。
  而他是什么?他又将成为什么?
  我们的身边开始出现一种声音,我们这些平凡生活着,并不绚烂的人是否被时代遗忘,因为我们没能成为给时代增光添彩的存在,所以我们就不是后浪。
  每一个人都会教我们,我们要不甘平凡,我们的生命一定要被人记住才算存在过,才有价值。所以,从小到大,我们都希望自己要如早上八九点的旭日一样耀眼夺目,要当被所有人尊敬的科学家,要做一个很有价值的人。
  曾经 的 我 也 这 样 认 为着,直到我拿起地摊上一副九块九的耳环,享受着地摊主九千九百九十九的周到服务的时候,我好像发现了点不一样的东西。
  2020年,新冠疫情来得猝不及防,因为钟南山院士连夜奔赴一线,所以我们慌乱的情绪被安抚,因为党中央的快速反应,所以举国上下防疫抗疫有条不紊,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除去那些闪着光芒的英雄,那些我们或许根本记不住名字的平凡着的人民,却也是这场抗疫里中国最宝贵的财富,最抄不去的满分答案。
  我们开始不再只关注那些视线聚焦下的面孔,那些在无人的街道整理垃圾的清洁工人,那些被掩在防护服、口罩之下的一线工作者,那些奔驰在物资援助一线的车队人员,那些不分昼夜赶建雷神山、火神山的建筑工人、那些一夜之间变身主播传道授业的老师,那些奔赴在各地的青年志愿者……这些人中,多少年轻一代都勇于承担了属于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
  我们开始懂得,时代不再只是一两个领袖写就的伟业,而是人民书写的历史。那些或许平凡到像一粒尘埃,平凡到时代的一粒尘埃都足以像大山一般压住他们的人,才是这个时代最有韧劲的脊柱。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爱它。”对于我们而言,也是如此。
  在时代落下一粒尘埃的时候,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有人选择将头低下,承认自己的无奈,收起年少时的梦想,奔赴残忍的现实。慢慢地将自己身上的光芒掩去,成为所谓的平庸。这是一种选择,我们必须给予理解并予以尊重。
  但是,我们是否有别样的选择呢?疫情给中国乃至世界的打击都是非比寻常的。但是,有一天,在铺天盖地的残酷现实之下,一个新的词汇———“地摊经济”闯入了我的视野。因为疫情不能出门,我对它最初的印象源于网络,只知道随着国家的号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这个群体,但没有实感。
  直到我看着手上那副九块九的耳环,我想,我看到的不是九块九的价值,而是中国蓬勃而出的生机,是年轻一代富有朝气和斗志的品质,是我们对于国家对于人民越过难关的信心。
  这一刻,我们恍然意识到,时代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压力,还有破而后立的魄力和机会。我们十年前幻想的足不出户上学成为了现实,家庭办公一夜间成为了流行。疫情对实业的冲击在一夜间促进了互联网产业的进步,能量守恒的定律似乎在生活的轮廓中也变得清晰。
  好像那个问题也渐渐有了答案。那个不属于后浪的年轻人,他是什么?他又将成为什么?
  他不是“后浪”里那些有丰富社会资源的宠儿,但他是“入海”里每一个看清现实,但是不甘于现实,认真生活的平凡人。而他将成为这个时代里不被尘埃掩埋,同样熠熠生辉的闪光少年。
  今天,我还在海大,还未踏入人海,既羡慕“后浪”的充实,又胆怯于“人海”的拥挤,会不会将我掩埋。可是,生活最难得的不是做一道已知的选择题,而是无问西东,无问前程的奔赴。
  毕业季,我看着我身边的学长学姐顶着最难毕业季的压力,一往无前地奔向自己的远大前程,我被激励着被鼓舞着。
  我开始愈发理解青年人的意义,我们不是要改变时代,但我们永远顺应时代的潮流,写着自己的答案。当一个人努力,他只是在对自己产生效能,当一群人努力,当一个时代的青年人开始努力,时代的尘埃也终究不能湮灭时代发展的潮流,只会成为我们青年时期一个很难得很难忘的回忆。我们也终将成就属于我们的时代。
  所以,请不要害怕,也请不要退却。后浪终将入海,那便做一朵从尘埃里开出的灿烂如你的浪花。
  (本文获海南大学第四届校媒文化节征文比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