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孜州红色文化的主要类型
1.遗址遗迹
红军长征自1935年5月进入甘孜境内,后于1936年7月全部撤离甘孜,红军长征在甘孜留下了大量的遗址遗迹。遗址遗迹类型主要有:会议遗址、重大历史事件遗迹、战斗遗址。
红军长征甘孜境内的会议遗址以磨西会议遗址为代表。磨西会议遗址是甘孜境内保存较为完整,且知名度最高的长征会议遗址。磨西会议遗址即磨西天主教堂及毛主席住地旧址,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南部。1935年5月29日,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一军团到达磨西古镇,当晚夜宿磨西天主教堂神甫房,中央领导人在此召开了磨西会议,制定了攻打泸定桥的作战方案,目前,磨西会议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是红军长征在甘孜境内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这次会师后,红二、四方面军开始确定了北上的战略目标。1936年6月,红二、六军团先后到达甘孜县,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军领导人在甘孜喇嘛寺召开了会议,对部队重新做了调整,并对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的时间、路线做了研究和部署。
红军长征在甘孜境内留下的战斗遗址较多。飞夺泸定桥,翻越党岭山,先后攻占康区的丹巴、康定、道孚、炉霍、甘孜等县。泸定桥是其中保存最完整且最具影响力的战斗遗址。泸定桥位于泸定城内,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桥身全长一百零一米,宽两米多,用十三根很粗的铁索连接东西两岸,九根铁索为底索,每根相距一尺左右,上面铺有木板。两边各有两根铁索做扶手,桥面到水面有数十丈高,人走在上面,桥身左右晃动,令人毛骨悚然。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四年,是四川和康藏地区来往的咽喉孔道,也是中央红军北上的必经之地。
2.建筑与设施
目前甘孜境内的红色综合景观建筑主要有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乡城红军纪念馆、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坐落于泸定县城西南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内。纪念馆融合了川西民居、藏式建筑、明清古建筑的元素,与纪念碑公园大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形成了一条延伸的红色文化游览中轴线。乡城红军纪念馆是国务院扶持办、四川省政府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同发起的“保护红军长征遗址暨推动甘孜旅游业发展工程”首批项目之一,旨在保护和修复红军长征遗址遗迹。该工程于2011年启动,依托桑披寺旧址进行规划建设,该馆珍藏了大量的文物展品、历史图片,并以场景介绍的方式追忆中国工农红军“突围西征、北上抗日”的伟大壮举,重现红军当年的艰难岁月。
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于1993年10月20日全面建成,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了馆名,馆内详细陈列了红军长征途经甘孜的事迹和革命文物。如红军途经甘孜州路线图;红二、四方面军到甘孜时军领导人相片;朱总司令会见格达活佛塑像;建立第一个民族地区苏维埃博巴政府时的绘画、照片等。
3.人文活动
甘孜境内少数民族集中,尤以藏族为主,红军长征途经宣传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和群众组织,组织领导各族人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地方革命武装或游击队。红四方面军在康区时,于藏族聚居的金川流域帮助人民建立格勒得沙共和国,于康北建立了波巴人民共和国,帮助两个共和国建军建党,以及因地制宜,实行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土地革命,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困境。
二、甘孜州红色文化的特点
甘孜红色文化与藏区文化融为一体,红色文化刻上藏区烙印。就现存的甘孜红色文化来看,红色文化存在形态和内容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藏区特色。一是红军在甘孜境内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均发生在喇嘛寺庙内,如贺龙等红军领导人多次亲自拜访当地喇嘛寺庙,并赠送粮食和物资。二是甘孜境内佛教人士对红军长征胜利做了重大贡献,成为现今甘孜藏区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如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是甘孜红色文化建筑融合藏族建筑风格。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便是综合了川西民居、藏式建筑、明清古建筑的典型例子。
甘孜红色文化是藏区民族政策的体现,红色文化包含深刻的政治意义。红军初进康区时,受到康区藏区群众的阻击,红军对部队进行民族政策教育。同时,1935年至1936年,红军进入甘孜州后,先后成立格勒得沙共和国和甘孜中央波巴政府,并与藏族土司签订《互不侵犯协定》,帮助藏族人民建立革命政权,广泛开展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团结反对民族压迫及赞成民族独立解放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小喇嘛,使得红军在康区获得了藏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为长征胜利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康巴文化社科普及基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