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贵州医科大学 - 《贵州医科大学报》

无事生非死蟑螂

2019-12-31     浏览(221)     (0)




  蟑螂活时,侵扰人居,污染食物,传播疾病,咬坏衣物,惹人生厌。但你可否知道,死了的蟑螂也会无事生非,嫁祸于人呢?
  种种资料表明,蟑螂身上存在着“蟑螂抗原”,如皮壳下的蛋白质以及粪便散发的气味。这些致敏原通过空气传入人体,活蝉螂可以使人体引起一种心理的变态反应。当蟑螂死了以后,其尸体仍能保持长时间散发这些致敏原,使人体引起严重的变态反应,通常表现为感冒、皮肤发炎和呼吸困难,有时还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在罕见的情况下可置人于死地。据美国农业部门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单在美国就有1000万~1500万人受到蟑螂抗原的困扰,其中包括大部分哮喘病患者。在某些地区,对蝉螂抗原产生过敏者占人口的8%~25%,占哮喘患者的40%~60%,从而提出一个全新的见解,认为在引起哮喘病的诸因素中,蟑螂才是主要的罪魁祸首。研究人员在大量哮喘病患者家中发现了高含量的蟑螂抗原,在美国穷人中被确诊的哮喘患病率几乎高于富人的6倍。他们通过对1528例10岁以下的儿童进行了测试,并检测了其中的一半家庭,结果无例外地发现有大量的蟑螂抗原存在。
  那么,为什么蟑螂会引起如此严重的变态反应呢?这就得从过敏产生的“三部曲”说起。首先,必须存在过敏原,如像蟑螂皮壳下的蛋白质乃至其粪便散出的气味等蟑螂抗原。其次,蟑螂抗原通过空气传入人体,刺激其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的抗蟑螂抗体,即亲肥大细胞表面抗体,也就是所谓的IgE。第三,当机体再次接触蟑螂抗原,并与亲肥大细胞表面抗体结合而形成所谓的抗原抗体混合物(即Ag+Ab)。这三种物质的存在,并剌激淋巴肥大细胞的“碱性颗粒”,促使释放组胺,导致血管强烈扩张,体液渗透,继而激活“补体”,产生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白介素-1和白细胞三烯等,从而出现过敏性皮炎、休克以至哮喘等一系列过敏症状。
  有趣的是,委内瑞拉中央大学生物医学家林奇撰文指出,过敏性疾病是文明社会不可避免的产物。他说:“国家越发达,哮喘、鼻炎、皮炎和风疹一类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就越高。”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抗体,即某些免疫球蛋白在无事生非。林奇解释说,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的人,一旦受到感染,体内免疫系统能够调动抗体抑制和消灭入侵的细菌和其他病原体。而生活在生活环境优越,卫生适宜的人,其抗体因找不到攻击对象而无用武之地,就会“不务正业”,转而对空气中另一些不威胁人体健康的成分“大动干戈”,如尘埃、花粉乃至蟑螂抗原等做出反应,从而引起了黏膜、鼻子、肺部和皮肤出现过敏症状。从这个意义上说,富人应当是更容易患上这类“富贵病”。然而,这一结论与上述美国学者的调查结果正是适得其反。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笔者认为,委内瑞拉学者的观点在理论上是无可厚非的,而美国学者的调研结果同样也无可指责,问题是考虑这一问题时,不能忽视人群中由于遗传、体质千差万别,不同人对过敏原的易感性也就各不相同。正如人群中有人对青霉素过敏,有的人却不过敏一样。穷人虽然由于卫生条件所限,可能接触蟑螂抗原的机会较多,但如果长期接触小剂量的蟑螂抗原,从而产生“脱过敏”的效应反而获得免疫力。而富人只要有机会碰上蟑螂抗原,并且能激发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照样也会产生过敏性疾病。因此,单纯从穷人和富人来画线显然是不科学的。况且易感人群并不具备规律性,用统计学的方法并不能说明问题。但是不管怎么说,蟑螂和过敏性疾病确已结下不解之缘了。
  正因为如此,专家忠告,对于蟑螂绝不能等闲视之,务须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来个综合防治,包括人工捕捉、堵缝塞洞、开水烫杀、空瓶诱捕、药物毒杀乃至借菌啃蟑螂和放养寄生蜂等措施,特别是要搞好环境卫生,令其无藏身之地。对于死蟑螂更应及时清除,最好是进行“火葬”,以免有后顾之忧。
  (摘自我校陈汉彬教授编著书籍《趣味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