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徐州矿工报 - 徐州矿工报

打 粽 箬

作者:乐 立 宜    
2020-06-19     浏览(102)     (0)

文章描述了端午节吃粽子、打粽箬的快乐场景和童年的回忆。如今农村粽箬少了,但回味那段温暖的岁月仍然美好而快乐。





  在农村每年端午节,都要吃粽子。碧绿的粽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大枣等,下锅一煮,袅袅炊烟里夹着诱人的清香飘荡在院落的上空,整个村庄融入到过节氛围之中。剥开粽箬,喝着粽子茶,吃着香糯软甜的粽子,一种舒爽惬意的满足感油然而生。讲究的人家,吃粽子的时候还蘸着白砂糖,那又是另一番享受了。
  包粽子需要粽箬,打粽箬的过程,估计现在知道的人不多。
  我的故乡属苏北里下河地区,那里河网纵横,鱼虾成群,河水清澈。村子后面就是绿草荡,河面上曾生长着大片的芦苇、菖蒲、莲藕。一望无际的绿色映入眼帘,总让人心驰神往。风大的时候,芦苇摇曳,一波接着一波、一浪接着一浪,“沙啦啦”的声音不绝于耳,高高竖立的芦苇杆,像个个忠诚的卫士一样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当时,我们家芦苇田分蓝柴田和柴草田,包粽子的粽箬需要蓝柴田的叶子,因它长得粗、长得高,叶子宽而薄,是包粽子的上等材料;柴草田的芦苇叶子短且窄,无法用来包粽子。
  端午节的前十天,是家家户户打粽箬的黄金时节。这时,大片的芦苇已蹿到五六尺高,芦苇节上有十多个叶片。根部的三个叶片短且黄,稍部的两个叶片未长成,只有中部的叶片,打下来才可作粽箬。
  小时侯,打粽箬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因为,这一天我们不用做蒲包、编席子等劳作,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外面玩耍。
那时,我们总会与同龄人相约,划着小船,唱着歌儿,看空中鸟雀飞翔,水面上野鸭撒欢,做着各式各样的游戏不知不觉地就来到芦苇边。
  端午时分,正是芦苇初长成。芦苇丛内的水不深,正常齐脚踝,偶尔也有深塘,人在芦苇丛中要趟着地走。初进芦苇地的人,在密密麻麻的芦苇丛中往往连步子也迈不开,面对一人多高的芦苇,更不知从何下手。我们几个小伙伴总是结伴走,生怕有人走失。初打芦苇叶时没有经验,都是一手抓住苇秆,一手往下“剥”苇叶,而这样剥下来的苇叶,大都带着尾巴,即将叶鞘也剥了下来,不仅苇叶不好用,还伤芦苇。打粽箬也是个技术活儿,凭的是一个巧劲,打的次数多了,也熟练了。正常打芦苇叶时,根本不用扶苇秆,用三个手指捏住苇叶,向下一拽,苇叶便会从叶鞘处断下,既省力气,也保持了粽箬的质量。一会儿的工夫,我们每人就会打满满一蛇皮袋。
  打回来的粽箬不能捂着,否则粽叶就会发黄或发烂,要放在水里养着,但时间也不能太长。多数人家将打回来的粽箬捆成小把,放在阴凉处让风吹干,便于收藏。
  如今,农村蓝柴田少了,打粽箬的人也少了,每到端午节前半个月,大街上、超市里都有得粽箬买。但儿时打粽箬的快乐场景,一直在记忆中挥之不去。
  在端午到来之时,让我们一起回到家乡,尝尝家乡的粽子,听着乡音,找寻自己童年的模样,回味那段温暖的岁月,不失为一件美好而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