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初,新冠疫情凌空而降,各行各业,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转眼间,春暖花开,战疫的斗争仍在继续,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奉献着,战斗着,铭记着,也成长着……一个个白衣天使争分夺秒的背影,一次次最美逆行的担当,一张张在一线保家卫国的脸庞,无论我们身处何地,走的多远,却永远被一种力量牵绊,被一种责任召唤。在这场与病毒的斗争中,不能有谁随意掉队,不能有谁被轻易忽略,也不应有谁被轻轻遗忘。
在这样一场“大考”中,我们的身边处处充满着爱与感动,眼之所到之地,都在这个三月开满了爱的果实。如果说病毒摧残着我们的身体,那么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用自己铺就精神底色,用心雕刻着一个个可爱的灵魂。他们就是在疫情期间活跃在网络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们。学院各部门积极筹备,多次调试,只为给学生最佳的网络线上课程体验。结合各专业课程与网络课程的特点,多次调整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从前期准备开始,近一个月的网络教学开展,各部门领导多次召开视频会议,布置疫情期间的教学工作。教师们也纷纷利用有限资源尽可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信息化时代已然到来
特殊时期,停课不停学,疫情的原因使得网络教学进入到更多人的视野,这是一次应急的教学,是一次创新的尝试,更是一次信息化的推动。在当今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时代,网络课堂的介入是必然趋势。然而从传统教学向新型网络授课手段的转变仍需要不断摸索总结,这次特殊时期的网络课堂为我们积累了经验。教学初期,许多老师不适应软件 APP 的操作步骤,于是家里的儿女,年轻的同事都纷纷手把手教学,年轻的同志与老教师们相互交流,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同时看到一批老教师以身作则的诠释着“活到老,学到老,”也从一则则真实的身边故事中体会着爱与奉献。
集思广益,发挥网络优势
一时间,钉钉,慕课堂,腾讯会议等网课平台的软件出现在我们的手机,电脑,平板等设备的应用列表上,大家利用这些软件布置相应练习作业,在线答疑等。教师们更是课后通过微信相互交流网课授课经验以便更好实现教学目的与教学监管。教学初期对于网课的形式还是有诸多不熟悉的地方,通过和领导,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探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问题逐一解决,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对今后的课堂形式创新也提供了参考思路。
来自屏幕那头的感动
网上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性和距离性,老师与学生在屏幕的两端构建出教与学的联系。这无疑对教师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为讲课的内容过于专业化,理论化,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是安保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所教授的散打技能训练课程是第一批网络线上课程。作为体育技能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技能还得让学生们动起来,这使得同样没接触过直播的我,在上课前尽管做了详尽的教案,教学纲要等准备工作,却依然担心教学效果。然而将近一个月的直播教学让我逐渐找到了与学生互动的方法,由浅入深的导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手势互动等等……有时候网络上做一遍动作不行就分解着再来一遍,偶尔学生一句“老师,我没太懂,能再讲一遍吗?”不会觉得累和麻烦,相反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欣慰。每次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会发来“感谢老师,老师辛苦了,我课后一定好好练习”这类的话语。每次看到这些话就觉得喉咙的肿胀烟消云散,我教你技能,你给我感动,谢谢同学们!
居安思危,珍惜当下
将近一个月的线上教学体验,总体还算流畅,这得益于学院提前的布置和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所有坚守在岗位上的人们,但也有一些小意外小状况的发生,比如:互动面板和直播界面冲突,消息推送的延迟等等。生活总是在不停地出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度过,我们的进步也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唯有精益求精,促进自身的成长才能适应时代之需,发挥自己的价值。我们无法与战斗在一线的人同行,但我们教师可以在这里以自己的方式向战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和工作者们致敬。
曾经,我们以为人类进入新世纪新时代,历史早已教会我们珍惜当下、热爱和平、共同发展,然而到今天,依然有身处水深火热战乱不止的人们食不果腹,依然有闭塞于世界得不到教育的人们,依然有遭受病魔侵蚀却无能为力的人们……而身为中国人则是幸福的,因为祖国强大、政党英明,所以人民幸福,当下的疫情就是最好的检验。
此次疫情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场大考,优秀的答卷上书写着爱与奉献。不求每张答卷都优秀,但求每张答卷都合格,我的答卷就是在人民教师的岗位上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