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绵阳师范学院 - 《绵阳师范学院报》

我们与考研 “不得不说” 的事

作者:□ 大学生通讯社 陈海燕 杨睿 吴国娜 李铃淋    
2020-05-15     浏览(132)     (0)




  2020年 4月,各地高校陆续公布 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与复试办法,“考研大战”进入下半场。每年 3月到次年 3月,一整年的时间,365个日日夜夜,考研人见过凌晨六点的太阳,也见过夜晚十一点的月亮。2020届考研故事即将要画上句号,而 2021届考研故事才写下崭新的一笔。一群人的努力,一群人的前行,我们与考研之间有着很多“不得不说”的故事。
  选 择

        3月,对大多数考研人而言这是一个开始的时间信号。
  但更早之前,文学与历史学院 2016级 11班的肖婷早已明确考研目标。“我想做一名大学老师,所以选择考研。”整个春节假期里,她都在反复比较院校信息,综合考虑后,她选择了郑州大学作为考研目标。
  以肖婷为代表的这一类考研人,考研方向明确,却在考研目标院校上反复比较、犹豫。这类情况反映出考研之初的选择重要性,无论是专业方向还是目标院校。北上广深双一流大学竞争大、分数线高,内陆地区竞争压力小,学校知名度相对较小。但无论何种选择,都不应该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
  与肖婷相反,她的室友王慧则是考量了很久后,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报考热门专业新闻传播学,是一名“名副其实”的“三跨生”(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她选择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这份兴趣成为她漫漫考研路上的支柱。“我中途还换过一次目标院校,第一次选的学校不太适合我。”说起这话时,王慧正在家中专心致志地准备华南理工大学的复试。
  也有很多人是在 3月之后才选择踏上考研之路,有人在实习中期转入考研;有人受到同学的影响;有人因为未知的恐惧而不敢向前。文学与历史学院 2017级 12班的黄世平在 4月选择了考研。2015级的罗勇,9月才下定决心成为考研人。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都选择了与本专业相关联的法学,减少学科之间距离感和陌生感。不同的是,罗勇已经考研上岸成功,而黄世平才刚刚启程。
  3月考研的选择题,压力就已经初见端倪,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
  焦 虑在确定专业和院校之后,考研人就开始准备考研复习。询问“上岸”学姐学长,购买专业书、英语真题、政治资料,制定考研计划等等。但就实际而言,他们真的在行动吗?
  “上半年的时候,时间很多,反而不知道怎么办。我经常在想,万一考不上怎么办,考研没考上,工作也没有,就很担心自己的未来。”肖婷说。后来她觉得恐惧源于未知,与其焦虑一年以后的事情,还不如安心学习。“其实临近考
研的那段时间也非常焦虑,非常想要刷题背书,就怕考试考到自己遗漏的地方。”她觉得这种情绪贯穿了考研的整个时间段,每天最轻松的事就是和室友吃一顿饭、聊聊天,缓解一天的情绪积压。
  焦虑

       是道坎,如何跨过它也是考研人的一大难题。肖婷的焦虑需要人排解,在她心里,考研是一群人的战斗,而不是一个人的孤独。而比肖婷高一级的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黄瑞选择用“内疏法”去排解焦虑。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很多本校的同学考同一个学校,相互竞争,心态崩得很紧。”所以她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落实好。她觉得不要和别人比考研学习进度,按着自己的节奏走,把题目做精,反复练习,归纳总结。
  “越到考研后期,你就会发现,比起不安的未来,自己会更焦虑时间安排。专业课需要背,英语真题还没有做完,政治热点还没有总结,而考试就要到了。”肖婷说。
  有些考研人尽管是直奔目标而去,但也会在考研初期焦虑第一步应该怎么走才完美,也会在中途焦虑过度而黯然离场,也会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考研不是一群人,也不是一个人,它是无数人的默默前行。
  拼 命“

       最后一个月背书的时候,每天都在学校的天台和底楼那里瑟瑟发抖。那个时候觉得考研太难了,每次都背到嗓子痛,被风吹都感冒了。现在回想一下觉得那个时候自己还算是努力的,没有辜负自己。”肖婷说道,“在考研自习室准备考研的时间里,我和我的同桌从未说过话,直到考研结束收拾东西的时候我才问了他的名字。”每个人都在各自拼命努力、各自拼命向前,平淡的话语下泛着淡淡的心酸。
  “12月后,常常是 11点才到寝室,我到现在仍然记得那些寒冷的夜晚、博雅苑灰暗灯光以及和路灯下每一个考研人的身影,每一点辛苦都让我们觉得未来可期。”罗勇说,他为考研这件事拼尽了全力,现在说来辛苦的回忆早已成为那个时间段里最平常不过的事情。
  “有一天晚上三教停电了,只能模模糊糊地看见一个人影。我还记得那天的三教天台上不只是我,还有很多人都打开手机,用微弱的光照亮书本内容,默默地背书。”肖婷的同学曾思琪回忆道,他们总是以一种莫名的力量支撑自己,告诉自己要走下去,哪怕再苦再累也不放弃。
  有的人发着烧背书,有的人熬了一个个夜晚,有许多人都在拼命、努力。考研是一件不逼自己一把都不知道结果的事情,有的事情看似很难,但真的鼓足勇气做了也就那么回事。
  冲 刺

       当最后一堂考试铃响起时,考研的第一轮比
拼就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第二轮比拼:复试。
  “很遗憾,我退场了,我要准备工作了。”肖婷告诉记者,很难想象,坚持了那么久的女孩在这个时候宣布离开,也无法想象在绵师,是否有很多人和她一样默默退场,是否也有很多人做出了相反的选择。
  她的同学曾思琪发起了最后的冲刺,每天都要对着镜子或者在抖音里面开个直播练习,反复查验自己的表述方式。与此同时,她的室友王慧也开始华南理工大学的复试冲刺,看前沿论文、练习口语。
  考研就像跑八百米一样,哪怕前三圈半的步伐已经让人气喘吁吁、疲倦不堪,但真的要到终点哪一刻,从心底深处涌现出来的力气也会支撑你发起最后的冲刺。哪怕不是第一名,但至少你跑完了全程,拿到了合格。
  冲刺也是一个蓄力的过程,换言之,复试是一个前期自我积累的过程。
  “其实华师复试流程较少,但是我很紧张。因为历史专业复试全靠积累,临时抱佛脚没有什么用。专业课问答的时候,有位老师问我最近读的什么书,我回答了一连串,但是他揪住其中一本让我深入作答,幸好我的准备足够充分。”文学与历史学院 2015级 1班黄子扬在被问及复试准备时的回答。
  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前者让人成长,后者让人欢喜,考研成功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考研是更高处重逢

        2020届的绵师考研人,已经陆续进入复试阶段,漫长的等待终于要有了结果,反而平静了下来。考研被赋予了更多的附加值,是学位的光鲜也是自我的提升。
  肖婷的退场尽管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但在这个过程,她学到很多有意义的事,即便结果不是那么美好,但过程就已经让人成长起来了。”肖婷同学杨睿评价道。
  有人会问,教育部不是宣布扩招 18. 9万硕士研究生了吗?机会不是更多?
  “考研扩招是一件有利也有弊的事情。一方面,意味着更多人会被录取,这能给考研人更多信心去尝试、准备。另一方面,考研扩招给了更多人信心之后,报考人数或许也会增加,考研竞争会更大。”教育科学学院 2016级 3班的董洪燕以“局外人”的视角阐述自己对于考研扩招的看法,比起正在工作上起步的肖婷,董洪燕却早已拿到了新加坡知名幼儿园的合同。
  考研是一条让一群有着共同目标的人去往更高处的路,努力、自律、踏实的人会站在最高处相逢。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萌生考研想法的学子、那些考研启程的学子、那些正在认真准备复试的学子,祝你们前程似锦,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