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治医学院 - 《长治医学院报》

王婷:你若坚强 岁月无恙

作者:石磊    
2020-04-30     浏览(142)     (0)

王婷父女接力支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王婷因错过第一批报名而主动申请到发热门诊值班,后被派往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支援。她与队友一起分管的50个病人中,有一对父女,王婷耐心安抚患者,帮助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王婷坚定地说:“曾经我父亲是抗击非典的勇士,17年后,我一定不负重望,完成使命,平安回家。”






  不久前,我校附属和济医院支援湖北队员王婷和她父亲的感人故事被央视《新闻联播》和央视新闻频道(CCTV-13)《24小时》栏相继报道,17年前,母亲送儿子上抗击非典前线;17年后,儿子效仿母亲,再送自己的女儿驰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似的战场,三代人的接力,医者仁心的传承故事感动了全国人民。
  36岁的王婷是我校附属和济医院的一名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她因稍晚一点看到通知,就错过了第一批驰援湖北的报名。为了不错过第二批,王婷主动申请到发热门诊值班,她在请战书中写道:“唐山大地震我叔叔去援救,非典时期我爸爸去支援,现在轮到我了!保家卫国,责无旁贷!”
  2月1日晚上10点,正在上夜班的王婷接到了第二天驰援湖北的消息。她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让他们帮着收拾行李。爸爸王卫国拿来一个旧皮箱,一定让王婷带着,原来当年王卫国去太原支援抗击非典,用的就是这个箱子。
  2月2日,山西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19名医护人员出征驰援湖北。送女儿登上大巴车的那一刻,爸爸王卫国想起了17年前母亲坐着轮椅送别自己时的情景。17年后,女儿王婷支援湖北,王卫国给了王婷一个重重的拥抱,此时的王卫国深深体会到了母亲当年送别自己时的心情,望着车窗里的女儿,他有些硬咽难言。
  王婷说,在隔离区,大家每天都像是在作战的前沿阵地。住宿是单独的房间,队员之间不能有更多语
言交流,只能通过网络相互慰问,彼此鼓气以减轻精神压力。王婷上晚上9时到次日上午9时的夜班,她每天19时30分就要出发,光是穿脱隔离衣就需要花费1小时左右。虽然武汉夜间温度接近0℃,但穿上防护服依然让人汗流浃背;查看病人,整理医嘱,写病历……为了减少麻烦,一个班下来不进水、不进食,几乎就是王婷和同事的工作常态。
  “叔叔,你今天感觉怎么样?咳嗽不?多吃点有营养的食品。”
  “小丽,你好点没,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及时告诉我。”
  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8区,王婷和她的队友一起分管的50个病人中,有一对父女——小丽和她的父亲,由于两人在不同的病房,王婷每次都是先去看看小丽的父亲,告诉他女儿挺好,再去向小丽说说她父亲的情况,来回奔波在两个病房之间,告诉他们各自都安好,以便让双方都安心治疗,希望他们知道,自己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这也成为王婷每次上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
  在王婷分管的12个病人里,有3个病危、病重,她需要随时进去观察他们的情况,这种病人本身心理压力比较大,容易暴躁失去信心。其中有一位病人身上长了个疙瘩,王婷说,由于最近武汉天气比较湿冷,你身上的疙瘩可能与天气有关,请不必担心,患者却瞬间暴跳如雷,言辞激烈,不肯配合治疗。王婷没有躲开,而是耐心地安抚他,经过半个小时的沟通,患者终于平静下来,不好意思地向王婷解释道歉。“叔叔没关系,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我们,好好配合治疗,才能对抗病毒啊。”虽然嗓子已经嘶哑,但是王婷依然轻声地抚慰开导患者。
  没有在那种环境下呆过的人可能觉得这样的场景有点戏剧化,但在隔离区,却是真实发生着。有很多患者,因为病魔的折磨而得情绪激动,他们的直接发泄对象就是身边的医护人员,我们医护人员每天要做的不仅是治疗、护理,还自觉地担负着交流和安抚的工作,帮助患者摆脱不良情绪,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晚9点的夜班,王婷走出病房楼时,已经是次日上午11点多,“曾经我父亲是抗击非典的勇士,17年后,我一定不负重望,完成命,平安回家。”王婷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