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聊城大学 - 《聊城大学报》

聊城大学与聊城市合作全面深化校地一家,打造城校融合发展共同体

作者:王秀清    
2020-06-17     浏览(472)     (0)




  在刚刚结束的聊城市“两会”上,“全面深化与聊城大学的合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被写进了聊城市政府工作报告,“实锤”开启聊城市与聊城大学校地合作全面深化提升的新阶段。
  “校地一家”:双方达成高度共识“大学依城市而生,城市因大学而盛”,大学与城市互为因果、共生共荣。聊城大学扎根聊城46年,始终把服务地方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与科技支撑;聊城历届领导高度关注大学发展,为聊城大学提供了多方支持和优越的发展环境,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共建关系,多年来都是全省校地合作的典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聊城市委书记孙爱军提出“支持聊城大学发展就是支持自己的理念”,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真心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推动城校融合、携手共进;聊城市市长李长萍也多次深入聊大调研,提出要牢固树立“校地一家”的观念,精准对接双方发展需求,确保双方在创新技术应用研究、高素质人才培养集聚、高新技术成果孵化、高水准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落地生根。
  面对高等教育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作为一所省属地方性综合大学,聊城大学的决策者认识到,要培植发展后劲,不断壮大学校实力,必须立足自身实际,树立“聊城大学是聊城人民的大学”的理念,继续扎根聊城、融入聊城、服务聊城,在学科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方向、创新平台建设等多方面,以实际行动回应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全方位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共同致力打造城校融合发展共同体。
  2020年代,在全面推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刻和紧要关口,聊城市与聊城大学再次达成高度共识:携手同行、共建共赢。
  全面融入:多方合作紧锣密鼓2020年1月14日,聊城市人民政府———聊城大学城校融合发展签约仪式隆重举行,双方签署了《聊城市人民政府·聊城大学城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书》。根据协议,双方将以全面撬动和支撑聊城崛起,全面支持和推动聊城大学争建一流,全面构建城校融合发展共同体为共建目标,共同推动实施学科产业对接工程、高端人才汇聚工程、基础教育示范工程、产业升级助推工程、创新平台培育工程、大学科技园共建工程、新型智库建设工程、文化与文明引领工程、国际合作拓展工程、基层培训与学历提升工程等“十大工程”。双方成立由市委书记、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城校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建立战略对接机制,将城校合作纳入各自发展规划。
  与此同时,双方还签署了《聊城市人民政府·聊城大学共建聊城大学附属学校(聊城市体育学校)协议书》《聊城大学·冠县人民政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冠县)中心建设协议书》《聊城大学农学院·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全面合作协议书》《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聊城市旅游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面合作协议书》,在教育合作、成果推广、文化服务等多领域展开合作。
  4月24日和5月24日,聊城大学又先后与东昌府区、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签署合作共建协议,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校地联合引才用才、共建共享创新平台载体、建立双向挂职机制、强化实习实训对接、做好高层次人才配偶安置、优先安排人才子女入学、设立专家智库、共同打造“望岳论坛”、共同开展旅游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挖掘等合作方向,并制定了建立校地合作机构、形成沟通协调制度、营造爱才惜才氛围、建立落实评估机制等四项保障措施。
  全面融入,广泛合作,到目前为止,聊城大学已经与聊城市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签署了近20项产学研合作协议。一曲同频共振的合作之歌、一曲守望相助的友谊之歌、一曲共克时艰的奋斗之歌,在古老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上空唱响。
  深度推进:共建成果初露端倪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由于区域弱势等原因,高层次人才短缺是聊城市与聊城大学发展道路上共同面临的最大瓶颈,因此,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也成为校地合作的首要关注。双方达成协议,共同实施高端人才汇聚工程。依托“聊城重点建设学科”平台,建立聊城市政府———聊城大学高层次人才“共引共用共享”机制,围绕聊城战略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和聊城重点建设学科实际,双方共同引进、培养、使用高端科技人才,共享科技创新成果。聊城市政府连续三年,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用资金,用于双方人才引进工作。对于双方急需的特殊人才,采取“就职聊大、创业聊城”的办法一事一议,打造高端人才来聊的“绿色通道”,营造良好的引才、用才、留才环境。
  打造聊城基础教育新高地,确保高层次人才的子女享受到优质基础教育,是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条件。按照政府建设、合作运营、属地管理的原则,双方正在共同建设聊城大学附属学校(含高中、初中、小学、运动训练部)。学校位于聊城市东南片区,占地223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预计12亿元,今年9月份,小学部将正式投入使用。
  高校与地方的合作,其实质在于科学技术与产业经济的无缝对接。聊城市是一个农业大区,聊城大学农学院有70年的办学积淀,服务社会优势突出。目前,他们已与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鲁西集团、爱阁瑞奇国际公司、润达药业、海利尔药业等多家上市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他们承担的4个农业科技园区提升项目和1个省重点研发项目(利用黑水虻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关键基础研究)正在稳步开展,其中黑水虻项目已经申请1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同5个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该院还派出5个科技扶贫团队,6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全面对接聊城市66个省定贫困村,长期活跃在服务聊城农业生产一线。
  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集聚光电信息领域项目、人才、平台等相关资源,与太平洋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合作,开展了“工信部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聊城市兴聊十大工程项目”的研发,推动聊城光电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化学化工学院与聊城市工业信局、聊城科创节能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了化学化工与新型材料领域的合作;材料学院同山东欧蓝素汽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协同推进研发项目落地。聊城大学商学院设立EDP培训项目,为聊城市企业家群体提供思维训练和管理知识提升平台。建筑工程学院牵头成立了聊城市BIM技术应用协作创新联盟和聊城市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两大行业联盟,对行业人员进行培训。法学院举办了“聊城市依法治市和法治聊城培训班”,等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合作,为聊城各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长力和增值空间。
  提升形象:用文化点亮城市之光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也是强大的。作为聚合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文化是第一软实力“四个第一”的高等学校,充分发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功能,应用于地方城市形象的打造、乡村的振兴和文旅精品的经营,对于校地双方来说,可谓各得其所、互利共赢。
  聊城是一座古老而有个性的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城区内水系发达,不仅有绵延千年的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还有江北少见的人造湖泊。历史上曾经有“东昌八景”广为人知。在城市功能越来越发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的当代,如何让这座历史古城焕发新的活力,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聊城安家创业?
  聊城大学对大运河的研究已经起步十年之久,成立了国内首家以运河及其区域社会为研究对象的院级科研实体单位———运河学研究院,并获得丰硕成果。针对聊城城市形象的打造,聊城大学提出了激发运河活力,打造“运河城市”;建设1005个口袋公园,打造全国首个“微园之都”,构建“城湖河一体化”大景区的构想。同时为了做好运河沿岸重点文物和街区的保护工作,运河学研究院与聊城市文旅局运河研究院联合进行了《聊城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方案》的编制工作。目前《方案》初稿已经基本完成,与《方案》有关的临清中洲古城保护提升、聊城米市街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等五个重点项目实施方案正在加紧编制中。
  聊城大学文学院团队,深度挖掘聊城文化蕴涵,开展《历代诗歌咏聊城》《古代文学与聊城》等课题项目。聊城大学农学院充分发挥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优势,在前期参与“聊城名人岛、月亮岛、徒骇河景观、东南湖湿地景观、凤凰苑植物园规划系列工程等多项景观规划设计基础上,目前承担了聊城城区重要节点口袋公园设计、位山灌区重要节点景观设计、聊位河景观设计等项目。
  聊城大学中国乡村研究院“美丽乡村”建设团队,按照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地理文化、乡土文化、产业文化等特色定位,规划设计了40余个聊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小城镇提升等项目,带动就业3000余人,营建农村文化设施20余处,获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等多项荣誉。目前,茌平区冯官屯乡、肖家庄镇落角园村、菜屯镇南海子村、茌平区信发街道办事处周庄村、聊城高新区等地的“美丽乡村”品牌项目,正在设计建设中。
  一条河成就了一座城,一片湖浪漫了一座城,一所大学点亮了一座城。一个生态的、美丽的、对接历史与未来的新聊城,正在向人们铿锵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