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看过《新闻联播》,观看的频次怎么样?”“备受好评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类文化综艺,你如何评价?”“5G技术的到来给广播电视业带来哪些变化?”
在《广播电视概论》的课堂上,一个个生动的、日常的广播电视案例问题,总在合适的时机抛给同学们,在激发学生兴趣、带动思考氛围的同时,思政元素也巧妙地蕴含其中。理论知识、案例与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正是该课程的一大特色。
作为新闻传播学院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广播电视概论》是学校优秀课程思政的案例之一。课程由副院长邱凌担任主讲教师。为解决“工具性”“单向度”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广播电视概论》课程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创新授课形式,以翔实的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培育学生的科学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同时,课程重视培养思考能力和媒介素养,培育学生主流价值观及政治素质。
薪火相传与文化传承。在视听艺术的包装之下,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展现出独有的文化韵味,绽放出绚烂多姿的文化魅力。在综艺娱乐节目的讲解中,邱凌老师引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节目案例。这些节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实践,它们依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传播和发展着民族文化。这类优秀案例的讲解能帮助学生增强创造意识,培育文化价值,使他们在娱乐至上的电视市场环境中,树立媒体人的文化传承责任。
实践创新和与时俱进。新的媒介技术给传媒业带来了巨大挑战,邱凌老师通过5G等新技术案例,帮助学生们形成传媒业的全球眼光,同时也将增强民族创新意识的引导置于其中,让学生们懂得在创新和机遇中谋取长远发展。
《广播电视概论》的课堂是直观、生动的,更是互动性的。教学中,多媒体设备的灵活运用给课程增添了许多魅力。学生们组成4—6人小组,自主探索、交流、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启发式、讨论式的授课方式极大地改善了课程思政的环境与氛围。
实践出真知,《广播电视概论》课程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学习之余,学生们参与电视台的节目录制、观看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亲自采拍节目等等,大大增强了课程的生动性、趣味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升了问题分析能力,学会了用专业的眼光看待问题;改善了自主研究能力,发现问题能够举一反三;逐渐形成了创新思维,能根据时代发展顺势而为,提出优质的节目策划创意。
巧妙“以小见大”,培育个人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单纯灌输式的职业素养教育通常事倍功半,而将之与学生的日常课堂纪律相结合,从个人素养引申到新闻专业素养,则往往能收到理想效果。例如,通过一次课堂前的点名,强调时间观念,延伸到强调新闻的一大重要特性是及时性,时间就是生命线、工作红线,在直播的时候、现场连线的时候,晚一秒钟都是播出事故。
促进思维创新,提高比较思维与辨证批判意识。思维是学生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的重要抓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在掌握基本新闻传播理论与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的方法批判性思考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这也是《广播电视概论》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一。
在学校组织的两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学院积极部署,做到全员申报、全员参与,获奖教师占比近70%。“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德施教”,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师始终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将思政元素紧紧融入课程、牢牢贴近学生,这是新闻传播学院课程思政的鲜活实践,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也是学院众多课程的缩影。(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