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 新闻纵横
2020-06-03     浏览(42)     (0)


焦虑也消失了大半。
      “你就是梁展啊,终于对上号了。”“嗯,小伙子爱摄影,我编辑过他很多组照。”刚到编辑部办公室,张仕媛和鲍鑫两位老师就张罗着给我安排桌椅。当然,和两位才女坐一起办公,我除了能力恐慌,还有颜值压力。

作为实习生,缺乏经验是最大的问题,编辑部主任刘齐克决定给我安排个指导老师。
      “胖了!”带我的王春辉老师以这样的方式打开了话匣子。的确,多年前我曾和王老师有过一面之缘,当时我还是宣传队伍中的新兵,岁月让我
发福,可王老师依旧是那个和蔼可亲的模样。随后的几周时间里,王老师围绕编辑软件使用、新闻标题制作、同句标点使用等方面对我进行了手把手教学,鲍老师和张老师也在我工作有疑惑时给予了很多帮助,让我很快具备了上岗的条件。
      “小伙儿行啊,这几个整版做得很有想法。”期间,我独立完成了几期正刊四版视觉新闻的编辑工作,并得到了责任编辑赵艳老师的认可。

由于工作原因,我和金焰老师交集不多,但每次见他,他都投以微笑的目光。“越来越上道了,虽然有些瑕疵,但整体上不错。”编辑部副主任江道路老师表面看似严苛,实则平易近人,经常在私下里告知我工作中的不足,让我对编辑工作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和敬畏感。“近水楼台先得月,既然守着编辑部,那可得多写稿啊。”主管特刊的蒋正老师说起话来风趣幽默。实习期间,他总能在我思想松懈的时候敲打一把,亦或是在我情绪低落的时给予勉励。

眼看夏去秋来,我在编辑部的实习也接近了尾声。
      “小梁,这段时间你在文字编辑以及版面设计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一说要离开,我还真有些舍不得。”近三个月来,刘齐克主任一直默默关注着我的成长,他直率的性格让人感觉很是亲切,是我心目中的好领导好老师。

我眼中的自己
    “刘主任,您发给我的稿件已修改完毕并上传系统,请查收。”当完成8月份最后一期报纸编辑工作后,我在《中原铁道报》编辑部的实习也正式宣告结束。
      回想这三个月,每当看到我自己参与的版面变成了排排铅字,散发出阵阵墨香,一股莫名的幸福感就油然而生。当然,实习编辑这份工作也并非全是幸福。因为一周要出三期报纸,几乎每天我都面临着改稿和排版的压力。此外,每期报纸正式出版前还要经过至少三次发排小样、校对修改、领导审核,如遇到突然撤稿、改版等情况,甚至还要推倒重来,加班也是常有之事。紧凑的工作节奏和严谨的工作氛围让我切身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不易和辛苦。

但压力和忙碌并没有磨灭掉我对这个岗位的热爱。实习期间,我一共参与了21个版面的编辑工作,其中8月13口的一四通版报道《鹤舞九州》和8月22口的视觉新闻专版《书写中原路网大“米”字》令我印象尤为深刻。前者是我首次尝试非常规的排版模式。排版前,责任编辑张仕媛老师带领我对版面进行了精心设计。组版过程中,大到文字图片的摆放、小到字体字号的选择,我们又进行了多番打磨,并在校对期间对很多细节进行了调整,最终整个版面呈现出大气美观的效果;后者是我首次独立完成视觉新闻专版的排版。因为我前期曾参与该篇报道的部分采写和拍摄工作,所以在排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些“私心”—对主图进行了大胆的裁剪,并在插图选择和图片布局上下了一番功夫,最终整个版面呈现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事后,这两个版面均人选了融媒体中心优秀作品集萃。

这三个月来,我除了十好实习编辑这个本职以外,也坚持笔耕不辍,积极写稿投稿。其间,共在《人民铁道》报、《河南口报》《河南工人口报》等省市级媒体刊发稿件(含图片)11篇,其中版面头条6篇;在《中原铁道报》刊发稿件(含图片)56篇,其中头版头条2篇。此外,还配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记者完成了有关郑万、郑阜高铁联调联试的航拍工作,相关图片和视频刊发(播)在《新华每口电讯》和《新闻联播》等栏目中。

通过这次实习,让我对新闻宣传工作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在收获启发的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自身新闻视野较为狭隘、文字功底相对薄弱、综合协调能力不强等问题,为今后开展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