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 新闻纵横
2020-06-03     浏览(62)     (0)


擦一把汗水,停不下疲惫的脚步。

10时许,采访团记者来到车站行车室,这里是另一番忙碌的景象。只见6名职工紧盯着十几台电脑和占据整个墙面的液晶显示大屏,进行综合分析,联合调度。“现场全方位监控,所有信息都在这里汇集,值班员的电话基本上不停,容不得一丝马虎。”站长王琦说。瓦口铁路是我国“西煤东输”的能源大动脉,行车室就是列车安全运行的“指挥部”,尤其是在夏季用煤、用电高峰期,车站值班员如同“引龙人”,他们严密组织、精心操作,指挥着站场里的每一项作业,引导着每一列万吨重载列车顺利开出、安全运行。“一天走出个‘马拉松’,奉献是铁路人最明显的职业特征。”“没想到记者会到这么偏远的地方采访,大热天跟着我在股道里跑来跑去,我一定要把工作十好。”采访现场,记者在被铁路职工感动的同时,他们趴在车下拍照,淌着汗水采访的场景也深深感动了郑铁职工。
                    群星璀璨

5时50分起床,6时20分就餐,6时50分出发。7月24口清晨,采访团记者带上手电、口罩、防护服等“特殊装备”,乘车前往太行山深处的平顺车站,跟随“山门守护队”登乘接触网作业车前往太行山隧道,体验全国铁路首个综合检修模式。

太行山隧道位于瓦口铁路的山西、河南交界处,长182公里,是山西煤炭通过瓦口铁路外运的最后一道关口,被形象地称为“山门”。安阳综合段管内壶关车间平顺站区联合作业组就是这个“山门”安全的守护队,责任重大,任务繁重。

7时20分,平顺车站热闹起来,清点工具,部署任务,交代重点事项。"57001,三道,发车信号好了。”“司机明白!”8时许,采访团记者跟随工务、电务、供电、通信4个专业的59名干部职工分乘“大黄蜂”作业车,鸣笛起程。

山风呼啸,汽笛燎亮。过了青草凹隧道,紧接着就是太行山隧道,轨道车在隧道里穿行,山风更劲,汽笛声更响,与车轮驶过的隆隆声此起彼伏,车灯在前方洞壁上映出美丽的光环,记者和铁路职工就像乘坐着阳寸光穿梭机”,穿过黑暗,驶向光明。
      “注意脚下,大家一块儿走,不要把谁落下了!”20分钟左右的车程,作业车进人太行山隧道深处,联合作业组成员下车后,立即分头行动,开始检查隧道内铁路线路、信号和通信设备,确保趟趟装满“黑金”的重载列车安全通行。隧道里,几名职工推着带卡尺和平板电脑的小车在轨道上检测,防止出现“三角沟”。股道两边的步道上,还有职工拿着铁锤轻敲洞壁,判别是否空心。壶关车间主任刘存效说,就连洞壁上面的圆弧,都要站在作业车上进行敲击检查,任何隐患都不能放过。起初,记者们并不能适应隧道里黑暗的环境,但随着采访的深人,他们用心体悟,从镜头里发现铁路职工戴着的头灯、腰挎的信号灯和拿着的手电,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群星,如果用相机拉高曝光拍摄,就能绽放星芒。于是,他们个个成了“追星人”,在光与影的交汇中捕捉感动。继续前行,前面传来机器的嗒嗒声,“山门”守护队员扶着机器(内燃螺栓扳手),正在紧固钢轨两边的螺栓。工务工长冯宇飞介绍,瓦口重载铁路要比普通铁路造成螺栓松动的概率高出四五倍,每次隧道内的线路设备检修,都要通过人工检查螺栓5.5万多个,并对松动的进行加固。在没进人隧道之前,记者们以为那里就是洞里面有条钢轨,到了之后才发现,那里就像隐藏在深山里的军事基地,钢轨两侧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洞室,里面是各种精密的仪器设备。在被称为“直放站”的洞室里,箱子上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