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涌现出无数的志愿者,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的卢鑫就是其中之一。卢鑫的家乡聚源镇自1月26日开始展开“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关闭原定的庙会等大型活动及娱乐场所,并对乡镇的出入开始进行严密控制。但聚源镇属于交通枢纽,人口流动量庞大,防疫工作开展较为困难,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参与其中。卢鑫自疫情开始以来便一直关心着家乡防疫抗疫的进程,2月初,当得知了家乡正在招收志愿者时,他毅然带着家人的支持与鼓励加入了抗疫阵线。
在最冷的季节,冒着凛冽刺骨的寒风,卢鑫带着口罩坚守在村口,为进出的人员登记入册,测量体温,为来往的车辆消毒。寒风可以吹灭星星烛火,却吹不灭卢鑫心中怀着的熊熊烈火。“最难熬的就是晚上,晚上我们轮班倒守在村口,防止有人半夜出入。”夜晚的聚源镇温度只有几度,加之寒风阵阵,温度更低,虽然村委会的领导和村民带来炭火盆让志愿者们能够取暖,但他的手放在外面一小会还是冻僵了,连笔都抓不住,只好又挨着火盆取暖。在这样的条件下, 卢鑫每天风雨无阻开展志愿工作, 一直坚持到2月20日。
卢鑫回想刚到岗位上的第二个早晨, 有位村民认为是村里同乡,想免去办理出入证和检测体温直接出村,虽然卢鑫严肃阻止了这一行为,但对方认为他还是学生,好说话,因此在关口不依不饶。最后还是在村干部的调解下才得以制止。卢鑫说,在与邻里之间的关系相处中,自己选择坚持严防疫情传播的原则,坚定不移的守住出入口,劝阻一些村民办好手续再出关,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出入证与检测体温的必要性,引导其办理出入证,采取正确的出入方式。
“医院的工作人员和政府人员都会来帮助我们工作,也会有村民为我们送来物资。”卢鑫认为,这个冬天感受到的最温暖的事就是在做志愿者期间,来自不同职业、不同领域的人都在为抗击疫情而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志愿者生活使他收获颇丰,不仅看到了普通群众抗疫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也看到了工作者的不辞辛劳、积极抗疫。
“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缨,冲锋在前,冒着凛冽的寒风志愿坚守岗位。”这是中共都江堰市聚源镇委员会对卢鑫同学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希望学子的一种肯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新时代青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深情。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的学子在此次疫情中冲锋在前,表现着作为时代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