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铜仁学院 - 《铜仁学院视界》

繁荣兴盛农村文化 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作者:朱 崇 利 方 天 福    
2019-07-10     浏览(148)     (0)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农村发展至关重要,乡村风气需要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铜仁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注重挖掘乡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提升服务效能,打造农耕画面,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助力贫困群众脱贫攻坚。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当前农村发展至关重要。农村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处在边缘地带,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现代化的推进,不少乡村,尤其是边远偏僻的乡村人口流失、农村空心化、留守问题、乡村逐渐没落、慢慢消亡等。特别是当前我国在开启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如果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活力繁荣,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发展好不好,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钞票有多少,更要看乡风文明知多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乡风文明是保障。让农民“口袋”与“脑袋”双丰收变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足发展,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但农村一些地方也有不良风气,陈规陋习依然可见。比如,让人“娶不起”的天价彩礼、让人“还不起”的人情攀比礼、让人“输不起”的赌博款、让人“防不起”的封建迷信……清除之道就要正风俗,培育文明乡风就要移风易俗、破除封建陋习。
  俗话说得好,乡靠村,村靠户,群众看干部。基层干部尤其是村干部是乡风文明的风向标、带头人,要带领群众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要不断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带头抵制不良风气,创建文明村户,用实际行动倡导文明新风,共同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净化乡村风气就要找准病灶,对症下药方能治本。针对一些农村地区缺少公共文化服务,优秀传统文化被一些歪风邪气、文化糟粕替代,侵蚀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要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道德观念、人文精神,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民族村寨,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才艺等,充分发挥其在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让乡风淳朴起来,就要正本清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深入推进文化惠民,支持“三农”题材文艺作品,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让优秀的乡村文化火起来。待到农村文化“百花齐放”,乡风文明即刻“春色满园”。
  乡风淳,乡村兴。放眼广袤的农村大地,文明乡风是最值得珍视的“乡土风味”。唯有让文明浸润乡土、让文化滋养乡情,才能为乡村振兴舒展精神之翼,安放好每一个人心中难忘的乡愁故园。
  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传承载体。重视乡村文明建设,我们要秉持着包容开放的心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乡村文化才会渐渐与现代文明一起孕育出新的璀璨之花,乡风文明才能焕发新气象。
  铜仁人民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挖掘地域优势“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加快推进“一带双核”项目,即铜仁古城到梵净山盛世工程,经过市委、市政府几年精心准备顺势而为。其中“一带”沿线散落着48个自然村落和民族村寨,既有九曲十八弯的河道、梯田、滩涂、溶洞、石林、温泉、果园、茶园等旅游资源,还有相当规模的自然村落和民族村寨。“一带”的通道功能将中华农耕文化创意与“一带”有机融合起来,展现“一带”沿线丰富的文化底蕴,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档次,也契合铜仁古城“乡愁故园”的文化主题。在百里锦江两岸,分别拟修建四条通道链接“双核”方便游客进出,实现梵净山景区、铜仁古城景区“两核”及周边景区的有效串联、抱团发展,加快碧江、万山、江口同城化发展,促进铜仁东西部片区协调发展。
  在加快建设“一带”四条通道的同时,主动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机遇,充分考虑旅游追求回归自然,打造田园风光的需求,打造一幅清新脱俗的农耕画面,将高档度假民宿嫁接进村庄的日常生活之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以多种方式参与乡村民俗经营活动,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助力贫困群众脱贫攻坚。打造最美乡愁故园和乡愁生态廊道,让人们彻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