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革新技术护绿水
水是生命之源。然而,在传统的煤炭开采中,往往将矿井水视为灾害,一味将矿井水抽出地面。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还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形成了恶性循环。尤其在神东矿区这个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的地方,如果仍然按照既往模式对待矿井水资源,那么无异于竭泽而渔,企业发展也必将难以持续。面对难题,神东开启了护绿水行动。
神东转变了对矿井水的认识,研究出了矿井水净化技术,并着手建设矿井水处理厂。如今,神东已建成数十座矿井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数十万吨。通过对矿井水的净化处理,逐渐消除了矿井水对地表水体的污染,并使危害巨大的矿井水巧妙转变为绿色水源,有效缓解了矿区的用水矛盾。
更为可贵的是,神东根据矿井水分布特征,在矿区着手构建分布式地下水库。目前,已经建成35座地下水库,库容总量达3200万吨,相当于2个杭州西湖的水容量。地下水库不仅困住了“水老虎”,还利用自然压差实现了矿井水的循环净化,为矿区守护住了大量的绿色水源,同时也极大降低了井下污水处理成本。
在此基础上,神东还大力拓展外部水源。根据矿区地势特征,大力建设覆盖中心矿区的灌溉管网,为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绿色水源;同时,在乌兰木伦河大柳塔西侧河道内修建了3座蓄水橡胶坝,最大蓄水量达146万立方米,并积极推动红石圈、饮马泉等小流域治理,形成了一座座坐落在矿区的绿色水库,不仅有效缓解了旱季矿区用水的紧张状况,还调节了气候,使矿区本来干燥的气候有所改善。
“三期”联动降污染
煤炭大规模开采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而如何使影响降到最低,促进清洁生产,是神东建矿初期就在探索的问题。在结合地理环境特征和现有开采技术的基础上,神东提出了“三期”联动模式,即采前防治、采中控治、采后修复,来解决煤炭开采带来的污染问题。
开采前,神东大规模勘测开采区域生态环境相关指标,对开采区域的生态短板进行摸底调查,进而通过多种环保技术手段弥补不足,如增加灌溉水源涵养水土,增强区域水土保持,使区域环境具备了抗开采扰动能力。
开采中,神东不断创新开采技术控制污染。根据煤田的蕴藏实际,先后建成6.3米、7.0米、8.0米、8.8米大采高加长综采工作面,并采用厚煤层放顶煤、切顶留巷无煤柱等世界级尖端开采技术,不仅使资源回采率提高,提升资源利用率,还极大减少煤炭含矸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在此基础上,神东还紧抓井下“三废”治理,即废水、废气、固废,全面建设“三废”综合处理设施,实现煤炭低污染开采。同时,神东在煤炭运输、储存、洗选、装车等环节全部采用胶带输煤栈桥封闭运行,阻断煤尘外扬途径。
开采后,为实现“开采一次性煤炭资源,建设永续利用的水土资源”目标,神东大力开展沉陷区治理,并从吨煤提取0.45元来保障治理经费。与此同时,神东尝试在沉陷区种植适宜的经济作物。经过不断实验,最终选取中国沙棘作为沉陷区种植植物。通过大规模种植中国沙棘不仅实现了水土保持,还为附近农民增加了经济收益。
通过持续运用“三期”联动模式,神东形成了煤炭开采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向而行的良好态势,为矿区守护住了绿色底线。
数十年发展历程,神东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完成了煤海瀚漠建绿洲的时代壮举,留住了青山,护住了绿水,同时也降低了污染,书写出了“采煤不见煤,蓝天碧云飞”的传奇,树立了煤炭绿色发展的新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