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图片新闻

2020-05-30     浏览(117)     (0)

全国政协委员、副校长施大宁和代表们在全国两会上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作出新贡献。他们还强调了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上接第一版)全国政协委员、副校长 施大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近年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强国,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等系列措施,让我们备受鼓舞。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加快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步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持续稳固拓展国家重点领域就业市场,提高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的精准度,肩负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为推动国家教育质量提升作出新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航空学院教授 王立峰: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实事求是、鼓舞士气。报告提到了“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基础研究决定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解决重要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攻克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都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作为高校教师,更要注重基础研究、着眼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力争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突破。同时,也要积极投身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
  十九大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徐川: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的“两会”也让我们内心有不一样的感受。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谈到今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通篇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报告传递出全国上下克服疫情风险挑战的强大斗志,展现了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心。坚定的信心和底气源于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重要保障。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色鲜明、富有效率,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坚定制度自信,不断在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就能克服一切风险挑战,开创新的更大胜利!
  南京市人大代表、科研院常务副院长 孙永荣:科技创新是我们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极为关注的会议热点,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国家将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以及深化科技改革的优化布局,作为一所因服务国家战略而生并获得快速发展的高校,南航将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的任务落到实处,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为引领,把握国家科技发展大势,抢抓科技创新发展机遇,积极主动担当作为,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迈出新步伐,为学校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南京市政协委员、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周德群: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的成绩回顾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对2020年形势分析精准、问题把脉到位;对2020年工作部署精准有力、切实可行,也更加务实,通篇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新的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特别是提出的稳就业、保民生等各项政策举措,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后疫情时代在具体政策上的新举措、新思路,充分体现了政府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征程上的新作为,让我们更加充满自信。作为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对报告提出的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措施也深有感触,这些创新举措的实行,对激发科研创新的效率与活力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国模范教师、机电学院教授 朱如鹏: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直面挑战,实事求是,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未来发展思路鲜明,重点突出。当总理说到“我们有雄厚经济实力,亿万人民勤劳智慧,只要直面挑战,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能力,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战略机遇,当前难关一定能过,中国发展必将充满希望”时,会场响起了第一次掌声,这让我深切感受到国家的发展来之不易,坚信中国人民有能力战胜任何困难。报告强调“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无党派人士、发展规划处处长 金科: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情况下的重要报告,提出了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为确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将努力编制好“十四五”规划,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擘画蓝图;全力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深化学科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水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术前沿发展,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坚持航空、航天、民航特色发展,加强军工能力条件保障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提升。
  教务处处长 孔垂谦:非常时期的“两会”,国人期待、世界瞩目。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要“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要。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增强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育英才”的责任感、使命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牢固树立一流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建设具有南航风格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保卫处处长 李文雷:作为高校保卫工作的一员,我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根据学校部署要求,聚安全发展之智,谋科学治理之道,深入推进校园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压实安全管理责任,强化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效能;务实创新,攻坚克难,优化安全保卫运行机制,提升安全保卫信息化水平,切实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
  自动化学院党委副书记 张跃: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直面疫情常态化下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肯定成绩的同时,全面深刻分析了现阶段的机遇和挑战,传递出了国家稳就业、保民生的坚定决心。聆听了报告,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报告中特别强调了高校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工作人员,要充分依托南航的“三航”特色和学科优势,主动作为,积极谋划,精准指导,为确保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和高层次就业保驾护航。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教师 袁伟伟:在疫情影响下,“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智能制造”“全面推进互联网+”。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及人工智能专业的一线教师,我将以行业智能应用(尤其是国防特色智能应用)为导向,培养“互联网+”及智能制造急需的专业型人才,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对相关行业的赋能改造,打造“互联网+”及智能制造的发展新模式。同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历史时期,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医学的交叉融合,为疫情的精准防控、疾病的精准治疗等探索切实可行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江苏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航空学院团委书记 韩楚:政府工作报告“就业”一词出现39次,特别强调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受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问题是学生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作为高校一线的学生工作者,当下务必需要助力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为应届毕业生构建“网格化”帮扶机制,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服务国家相结合,主动选择赴国防军工单位就业。
  能源与动力学院2018级博士生 杨悦:政府工作报告让我们对疫情、社会、国家、未来都有了新的感悟,提振了信心。作为一名航空发动机专业的博士生,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绷紧弦、加把劲,在创新中求突破,用科技进步来支撑发展、驱动发展。
  江苏省优秀团员、民航学院2016级本科生 丁文浩:“两会”是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形势下召开的,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接地气、振民心,多次提到了“稳就业”“保民生”的字眼,向我们传递了信心。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承载着万众期待,肩负着重大使命,我们要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将火热青春奉献给伟大的祖国和人民。